維生素D雙面刃指警示老人與失智患者長期過量補充的風險

2025-08-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維生素D雙面刃指警示老人與失智患者長期過量補充的風險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成為國際醫療的重要議題。科學研究逐漸揭示,維生素D在認知功能與大腦健康中的角色日益受到關注,但同時也提示過量補充活性維生素D3可能反而提高失智症和死亡風險。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維生素D的雙重效應及其在老人與失智患者中的應用建議。

全球失智症現況與預防挑戰

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主要健康問題。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五千萬人受到失智症困擾,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盛行率達7.78%,預估有29萬名患者。失智症難以根治,現行治療主要在延緩病程,預防措施則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心血管疾病、規律運動以及良好的社會互動,但這些措施的執行仍充滿挑戰。

維生素D與失智症的關聯性研究現狀

過去研究曾指出,維生素D缺乏可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一定關聯。然而,台灣最新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D可能是失智症的結果而非原因。一項在2014年發表於國際期刊Neurology的研究顯示,失智患者維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且嚴重缺乏時其風險呈現直線上升趨勢,然而該研究並未確認兩者的因果關係。

動物實驗揭示維生素D作用的雙面性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小組透過動物實驗,分析失智症小鼠與健康小鼠的維生素D水準,發現失智鼠的血液中維生素D明顯較低,但其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反而上升,且部分集中於與神經退化相關的老人斑位置。研究推論,這可能是因為類澱粉蛋白的刺激,導致維生素D受體數量反常性增加,進一步與腦部神經退化的進程相關。」

過量補充維生素D或加劇神經退化的證據

研究發現,老人與失智症患者長期大量補充活性維生素D3,反而促使神經細胞凋亡,增加失智與死亡風險約兩倍。動物實驗顯示,雖然失智鼠的維生素D含量偏低,但其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與腦中形成的老人斑重疊,且異常走向與傳統神經保護機制相反,干擾蛋白質的正常清除,可能加速神經退行性變。

維生素D的複雜角色與臨床應用建議

傳統認知上,補充維生素D被視為增進神經健康的方法,尤其是在兒童與年輕成人中有助於神經發育與保護。然而,對於老人及已罹患失智症者,研究顯示過量補充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專家指出,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並且目前缺乏確定的臨床證據證明其直接預防失智症的功效。反而通過曬太陽、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如蛋黃、魚類,配合適當的運動,才是較為安全且自然的獲取方式。

高齡族群與特殊疾病患者補充維生素D的注意事項

雖然部分慢性病患者如腎臟疾病、骨質疏鬆患者在醫師指導下可以補充維生素D,但研究也提醒,長期大量服用活性維生素D3可能逆轉其原本的正向作用,甚至加重腦部退化。因此,補充劑使用應嚴格遵循醫師建議,並定期進行血液檢測調整適當的攝取量。

結語與未來展望

現階段,科學界仍在探索維生素D在失智症發展中的真正角色。由於人體對維生素D的調控機制十分複雜,盡管補充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神經保護潛力,但過量與否都可能帶來風險。醫療專家建議,民眾應避免自行大量服用維生素D產品,而應透過自然方式獲取,並與醫師討論個人狀況,以進行科學合理的補充。在日常生活中,適度曝曬陽光搭配健康飲食,才是維持大腦健康的正道。

在追求長壽與智慧的道路上,科學研究持續揭示維生素D的複雜性及其潛在的安全界限,提醒我們在預防失智的同時,也要小心不要引來新的健康風險。科學的探索仍在進行,未來或許能找到更明確的因果證據與更有效的預防策略。

本專欄將持續關注相關科學新進展,為您提供最專業的解讀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