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復災區的醫療站觀察到外傷就診增加,醫護提醒小傷口感染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為敗血症。本文整理就醫徵兆、風險族群與一般處理要點,提供救援人員與災民參考。
災區外傷與小傷口感染
在災區臨時醫療站,醫護人員發現因清理與救援而產生的外傷就診增多。個案中有長者因腳部傷口反覆感染而回診,醫師採取口服抗生素與外用藥膏來控制感染。醫院統計顯示,在災後數日內就醫人次達數千例,外科相關就診大約占整體的四成左右。
常見危險訊號嗎
- 局部紅腫持續或面積擴大
- 傷口有膿液、持續滲出或異味
- 持續或加重的疼痛、發燒或寒顫
- 傷口周圍皮膚感覺麻木或功能受限
若出現上述情形,感染可能已超出局部,需要專業評估,以免演變成更嚴重的組織感染或敗血症。
如何減少傷口感染風險
- 清潔:以潔淨生理食鹽水或乾淨水沖洗可疑髒汙處,避免使用未經醫囑的刺激性藥品
- 覆蓋與保護:適度覆蓋傷口以降低再次汙染,並保持敷料乾燥與更換
- 觀察與追蹤:定期檢視傷口變化,若有惡化徵兆儘速就醫
- 專業處置:需要縫合、清創或評估的傷口應由醫護人員處理
哪些族群需特別注意
年長者、長期慢性病或免疫功能較弱者在遭受外傷後,感染惡化的風險較高。救援人員與助災志工在處理傷口時,應注意自我防護與傷口保護,並提醒受傷者密切觀察症狀變化。
何時尋求醫療協助
若傷口出現持續紅腫、膿性分泌、全身發燒或疼痛加劇等情形,應儘快前往可提供檢查與處置的醫療站或急診。醫護會依情況給予適當的清創、抗生素或其他必要處理,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觀察或轉介。
在災後重建期間,面對小傷口仍應保持警覺。妥善清潔與及時就醫是降低演變為敗血症風險的重要做法,醫護團隊在現場提供初步處置與追蹤建議,希望能協助受災民眾安全地恢復。
重點回顧
災區外傷就診增加,若小傷口出現紅腫化膿或全身症狀需早期評估,妥善清潔與及時就醫可降低敗血症風險,免疫較弱者需特別注意。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