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自10月1日推動左流右新疫苗政策後,一周接種數顯著上升。本文整理接種進度、受疫重疊風險族群及專家建議,說明何時應留意疾病風險與就醫時機,並提供民眾評估接種與預防的參考方向。
一周接種數與比較情況
政府公布資料顯示,左流右新政策啟動後首周流感疫苗接種約127萬劑,新冠疫苗接種約35萬劑,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7倍與1.9倍。數據反映民眾對疫苗的注意度提高,但不同地區與年齡層的接種率仍有差異。
鄰近地區疫情情勢與風險提示
專家觀察,周邊國家仍有新冠顯著流行,且流感季節來臨時呼吸道病毒共同流行的機會提升。雖然國內新冠整體負荷相對較低,但與外部流行情勢連動,尤其在長假與群聚活動前後,風險評估與疫苗防護被視為重要準備事項。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衛教單位提醒,年齡較大者與慢性病患者為新冠與流感重症風險較高的族群。臨床觀察指出,長者與多重慢性病患者在未接種或免疫力低下時,發生重症或延長恢復期的機率較高,因此在疫苗開放對象中被列為優先考量。
症狀與後遺症之識別與提醒
流感與新冠皆可引起發燒、肌肉痠痛、喉嚨痛等急性症狀。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後仍可能出現持續性咳嗽、疲倦或認知模糊等情況,若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尋求醫療評估以排除併發症或需要進一步照護的情形。
疫苗安全性與民眾疑慮處理
有關疫苗副作用的疑慮常影響接種意願。衛生機構表示,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均有既往不良事件通報系統,從長期與大規模接種的經驗來看,嚴重不良事件為少數,常見副反應多為短暫性局部或全身不適。若民眾對接種有疑問,可向醫療專業人員詢問個人風險與接種適宜性。
如何評估是否接種公費新冠疫苗
本次政策以風險導向分配公費疫苗,建議民眾瞭解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並依醫療人員建議安排接種。部分醫療團體也提供自我評估工具,協助快速了解個人風險屬性,作為是否就近洽詢醫療單位的參考。
民眾在秋冬季節的預防要點
- 若出現呼吸道症狀,儘速採取居家休息與必要的隔離措施,及時就醫以利診斷與治療。
- 針對高風險族群,與醫師討論接種時機與疫苗種類,納入慢性病控制與藥物管理的整體考量。
- 維持良好手部衛生、戴口罩於高風險環境及避免在症狀期進行群聚活動,仍是減少傳播的重要措施。
面對流感與新冠的共同威脅,公衛策略與個人防護兩者相輔相成。民眾若不確定個人風險或接種適合性,建議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規劃符合自身情況的接種與防護安排,以降低群體與個人健康風險。
重點回顧
左流右新政策啟動後一周內流感與新冠接種明顯增加,重點在於辨識高風險族群並在醫療建議下安排接種,同時保持基本防疫習慣以降低共同流行期間的健康衝擊;需留意個人症狀變化並適時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