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運動需注意心血管安全與保暖措施
寒冷天氣對心血管健康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台北馬拉松等大型賽事中,曾出現多位跑者因低溫導致呼吸心跳停止或中風,提醒我們在冬季進行戶外運動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的反應與保暖措施。心血管疾病在一年四季皆有發生的可能性,但冬季尤為高發,被譽為「冬季殺手」。因此,針對有心血管疾病史或高風險族群,更需重視冬季護心的正確方法。
低溫環境對血管的影響與預防策略
根據心臟血管專科醫師黃建龍指出,血管會受到溫度變化影響,受寒時會產生熱脹冷縮現象,使血管內壁的不穩定斑塊容易脫落,形成血栓,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例如,冬天凌晨時段氣溫較低,血管收縮較劇烈,容易誘發血管事件。尤其在早晨起床時,應避免突然從溫暖被窩中猛然動身,以減少心血管意外的風險。
另一方面,年輕人只要血壓控制良好、沒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家族史,風險仍不可忽視,抽菸也會大大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維持血管健康,特別在寒冷季節格外重要。
冬季護心方法與高風險族群的注意事項
醫療專家建議,冬季保暖措施應包括重點圍繞脖子、足部、手部之防護。因為身體特定部位溫度維持良好,能較有效避免血管收縮過度,降低心血管突發風險:
- 高齡者(65歲以上)
- 已知心血管疾病史者(如曾裝置心臟支架或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者)
- 糖尿病患者
- 有煙癮或抽菸習慣者
在保暖方面,建議特別注意脖子、腳部穿著保暖襪子,並配戴手套、使用暖暖包。此外,戶外運動前應充分暖身,穿著合適的保暖衣物,並避免空腹或過飽。此外,選擇室內運動成為冬季更安全的選擇,尤其是在寒流來襲期間。
適合冬季運動的建議與風險控制
雖說冬天戶外運動能提升身體免疫力,但要做好暖身與適度運動,來增強心肺功能。專業醫師建議,進行有氧運動如走路、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每週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次/分鐘,可促進心臟健康。
不過,日出前或清晨時段尤其寒冷,長者或高風險族群應避免在天寒時段於戶外活動,建議在室內進行運動,例如階梯練習或暖身操。
泡湯須謹慎,避免心臟突發意外
泡溫泉雖能放鬆身心,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風險較高。溫熱水使血管擴張,突然起身可能導致血壓急降,造成暈倒。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服用降血壓藥或血管擴張劑,更易產生頭暈或昏迷等狀況。
專家建議,泡湯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並避免全身浸泡,改用泡腳或只泡下半身較為安全。若有胸悶、呼吸困難、冷汗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泡湯並就醫檢查。
心血管疾病症狀自我辨識與應對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不具特殊性,如胸悶、呼吸困難、肩胛或背部疼痛、冷汗等,但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建議民眾應留意身體訊號,一旦出現症狀,立即前往醫院診治,不宜延誤。及時就醫,並定期監測血壓及血糖,可以有效降低冬季心臟疾病的發生概率。
飲食調整與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在冬季,應多攝取綠色蔬菜與季節性水果,選擇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並用白肉如雞肉與魚肉代替紅肉,並盡量少鹽少油,避免高膽固醇與高熱量食物。
維持身體溫度的穩定,戒除抽菸,並積極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特別是三高患者,規律用藥與血壓監測是預防心臟突發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