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進入「大缺工時代」的背景下,企業對於員工身心健康的關注愈發重要。由於缺人問題日益嚴重,許多企業除了提升薪資和福利外,更積極推動健康促進策略,以提升工作效率與員工滿意度。本篇專欄將深入探討2024年健康企業公民獎的最新趨勢與企業實踐,並揭示如何透過全面性的職場健康方案,促進企業永續發展。
台灣職場缺工嚴峻,健康策略成企業新重點
根據人力資源求職平台yes123的調查,台灣2024年第四季的缺工率高達40.2%,徵才意願甚高,卻因人力短缺而造成企業營運的困難。尤其服務業、製造業與科技業的人力吃緊,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員工的工作與健康平衡問題。疫情後,全球性人口死亡與退休潮,也改變了人們對工作價值的認知,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融合。因此,企業除了提升薪資之外,員工的身心健康成為當今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議題。
健康管理成業界亮點
專家指出,改善員工健康狀況不只是一項成本,更是一種投資。根據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的研究,推動健康職場的投資平均報酬率高達2.2倍。透過改善慢性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照護與工作環境調整,不僅能降低缺勤率,還能持續提升整體工作效率與創造力。特別是在慢性病漸成勞工的主要健康威脅情況下,早期介入與健康促進策略尤顯重要。
促進職場真健康,企業責任與永續發展緊密相扣
國際間如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加拿大推動的「全面性健康職場」(Comprehensive Healthy Workplace),都將員工身心健康作為工作環境改善的重要指標。美國更推出「工作者全人健康」(Total Worker Health)檢核工具,強調安全與健康並重,涵蓋生理、心理、社交多層面。2023年,麥肯錫健康促進研究院(MHI)指出,只有達到「真健康」(Holistic Health),企業才能真正提升人力資源品質,並推動永續發展。
企業積極結合健康促進措施
台灣為響應國際趨勢,自2019年起推動「CHR健康企業公民獎」,直至2024年,已有226家企業參與。評選標準涵蓋健康意識、健康活動、飲食管理與長期健康規劃,產官學專家組成評審團依照組織規模與產業特性,評出最具代表性的金、銀、銅獎企業,也有99家企業獲得「健康99」標章,成為台灣健康企業的重要象徵。
企業多元策略推動員工健康
參賽企業在促進員工健康方面展現多樣化,從運動、飲食、心理健康到慢性病預防,皆積極投入。特別是透過運動APP與數據監測來實現精準管理,提升員工自主健康行為。反觀,在飲食與心理層面多數企業仍處於努力早期,較少見長效的落實案例。專家建議,企業應持續整合健康行為,建立長期permanent的健康習慣,讓工作環境真正成為員工的避風港。
專家倡議:從潛在行為轉變建立長效健康
職業醫學專家提醒,企業不單只關心員工當下狀態,更應協助員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讓健康行為成為潛意識。台灣多位學者也指出,慢性病在年輕族群的死亡比例逐年上升,急需從預防措施入手,改變生活形態與工作壓力,建立「健康生產力」。
國際經驗與台灣實踐的啟示
國際間推行的「全面性健康職場」與「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都秉持整體照護理念。美國則透過檢核工具,引導企業建立符合安全、心理與社交需求的工作環境。在台灣,企業可依循這些國際經驗,逐步打造適合本土的健康策略。如由專業醫師與管理團隊共同規劃員工健康方案,結合數據分析與個人化管理,建立企業健康文化,朝向永續與共贏邁進。
近年來,台灣企業對於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重視已經成為企業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關注員工的健康狀況,不僅能提升企業聲譽,也能建立良好的企業生態圈,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企業主與專家皆認為,深化員工健康管理,是未來企業持續繁榮的關鍵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