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護理與治療要點 從急性到慢性傷口照護

2025-10-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傷口護理與治療要點 從急性到慢性傷口照護

本文從傷口護理原則出發,說明急性與慢性傷口的評估重點、常見錯誤觀念、敷料選擇與何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協助讀者掌握基本傷口護理知識並判斷就醫時機。

傷口成因包含擦挫、撕裂、燒燙傷或長期不癒合的潰瘍,每種情況對應的傷口護理與傷口治療策略並不相同。本文以教育性角度整理實務上常見的處理原則、注意事項與分級考量,提供讀者判斷與溝通時的參考方向。

基本護理原則

護理傷口的基本步驟包括定期清潔、適時換藥、避免直接接觸生水以降低感染風險,以及使用適合的敷料覆蓋並持續觀察傷口變化。維持局部微潮濕環境,搭配合適敷料或必要時外用藥膏,有助於上皮再生與癒合,但所有用藥與處置仍應依臨床評估決定。

常見錯誤觀念與風險

一些常見但不利於癒合的習慣包括刻意讓傷口曝曬通風使其乾燥、強行剝除結痂或使用刺激性消毒劑反覆擦拭。這類做法可能延長癒合時間、增加疼痛或促成較明顯的疤痕形成。若換藥時疼痛劇烈或有惡臭分泌物,應儘速向醫療人員諮詢。

急性傷口的初步處置

急性表淺擦挫傷若未深及皮下,可每日以生理食鹽水輕柔清潔,觀察分泌物與紅腫熱痛等感染徵兆。若受傷當下環境明顯被污染,例如道路摔落或暴露於污穢現場,臨床上可能會考慮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並追蹤感染情況。

深及皮下的切割或撕裂傷通常需要專業清創與縫合,未妥善處理會延長癒合並增加疤痕風險。對於高感染風險的傷口如動物咬傷,臨床上有時會採取延遲性縫合或更密集的觀察與抗感染處理。

敷料選擇與分泌物管理

  • 大量滲出液:可優先選擇高吸收性的泡棉類敷料以維持適度濕潤且減少滲出物長時間浸泡傷口。
  • 分泌物不多且無感染徵象:傳統人工皮或保持濕潤環境的敷料可作為選項,視傷口位置與患者活動度調整。
  • 深層或隧道性傷口:需要專業評估是否需清創、引流或特別填塞敷料以促進內部癒合。
  • 燒燙傷:依受傷深度而定,淺層通常以換藥與保濕為主,深層傷害可能需要手術清創或植皮等處置,宜及早由專科評估。

慢性傷口的評估重點

長期不癒合的傷口應追溯可能的系統性或局部原因,包含血糖控制不佳、周邊血液循環問題、慢性感染或持續的壓迫與摩擦等。釐清病因是改善慢性傷口癒合的首要步驟。

慢性傷口常見種類

  • 糖尿病足:高血糖可能導致周邊神經病變與小血管病變,使感染與癒合困難,血糖控制與去除壞死組織常為治療重點。
  • 靜脈潰瘍:多由靜脈回流不全、靜脈栓塞或靜脈曲張引發,透過改善回流、清除血栓與長期壓力襪等方式可輔助癒合。
  • 動脈潰瘍:與周邊動脈硬化或血流受阻相關,需評估血流狀態並由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需介入或藥物治療以恢復灌流。
  • 壓瘡:多見於長期臥床或活動受限者,避免長時間受壓、定時翻身與營養支持是照護要點,嚴重者常伴隧道性或深層壞死,需專業介入。

何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若傷口持續紅腫、疼痛加劇、分泌物量增加或出現發熱等全身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慢性或反覆感染的傷口需要進一步找出潛在病因並由醫療團隊制定治療計畫。避免使用未經證實的偏方,任何外用或內服治療都應先與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討論。

採取合適的護理方法、正確選擇敷料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評估,能幫助降低感染風險並促進癒合。若對傷口護理或治療有疑問,建議與醫療機構或專科門診聯繫以獲得個別化建議。

重點回顧

文章整理傷口護理的核心原則與分級照護要點,說明急性與慢性傷口常見種類與評估重點,強調避免有害習慣並提示何時應尋求專業診治與進一步檢查。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