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區完成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治療心房顫動手術報導

2025-09-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宜蘭地區完成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治療心房顫動手術報導

本文報導宜蘭地區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治療心房顫動的臨床背景與要點,說明症狀、檢查與就醫時機,並提示風險與術後觀察要點,協助民眾理解治療選擇。

案例與臨床概況

當地醫療團隊於院內完成一例採用脈衝場導管電燒治療心房顫動的手術,術後病患恢復情況良好,未見明顯併發症並已出院。患者為一名中年成年人,因間歇性心悸與胸悶就醫,經評估確診為心房顫動後納入進一步治療考量。

心房顫動的臨床提示與風險因子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臨床可能表現為心悸、胸悶、暈眩或運動耐受下降。若未獲得適當評估與治療,可能帶來心房結構改變或血栓風險,進而提高中風或心衰的機會。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高血壓、年齡增加、代謝問題及既往心血管疾病史。

脈衝場導管電燒技術說明

脈衝場導管電燒是一種透過短暫高壓電場作用於心肌的消融方式,其操作原理旨在選擇性影響異常心肌細胞。相較於部分傳統消融技術,臨床應用上關注的重點包括作用選擇性、對周邊組織的潛在影響以及術中監測方式。決定採用何種消融技術需由醫療團隊評估個別病況、解剖條件與風險考量。

檢查流程與就醫時機

評估心房顫動通常包含心電圖及長時間心律監測,必要時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或血液檢驗以排除可逆因素。出現持續或反覆心悸、胸悶、暈厥或呼吸困難時,建議儘速就醫評估;若具有中風或血栓相關高風險,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抗凝或其他預防性措施。

術後照護與生活型態建議

接受消融術後常需短期觀察心律變化並定期回診評估療效與併發症風險。生活型態的調整包括控制血壓、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與戒菸等,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風險,但並非特定治療效果的保證。如有術後症狀或新發不適,應儘速向提供照護的醫師反映。

臨床與患者溝通重點

醫療團隊在討論治療選項時會評估病人整體狀況與風險,並說明不同方法可能的優勢與限制。患者與照護者可針對術前評估、術中監測項目、術後追蹤安排與潛在併發症向醫療團隊詢問,以便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決定適合的醫療安排。

本報導以醫療新聞視角說明在地完成此類治療的臨床情形與注意事項,期望協助讀者了解心房顫動的基本識別、檢查流程與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宜蘭地區首例脈衝場導管電燒治療心房顫動的臨床流程、術後觀察與風險提示,說明檢查項目與就醫時機,並提醒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