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脊髓損傷患者獲得有效治療的希望逐漸提高。花蓮慈濟醫院近期獲得衛福部正式核准其研發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這項創新療法在國際臨床研究中顯示,約一半的患者能在功能方面取得顯著改善,為長期依賴輪椅的中重度脊髓損傷患者帶來新希望。本文將深入探討此療法的臨床應用、治療條件與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國內全民健康資料庫統計,每年約有4千到5千人罹患脊髓損傷,發生率約每萬人2.46例。這些患者除了日常行動受到限制,終身照護負擔也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自體幹細胞療法作為目前最具潛力的治療方式之一,正逐步展現其在神經修復與功能重建上的臨床實力。
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的臨床進展
過去十年來,醫界已嘗試利用急性期患者的內生性幹細胞進行修復,藉由白血球生長激素刺激骨髓幹細胞進入血液循環並修補受損區域。然而,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透過從患者自體骨髓提取幹細胞,在實驗室內進行繁殖放大,隨後重點打回損傷部位,預期能提升治療的效果與持久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約50%的慢性期脊髓損傷患者,經過此療法後,可在動作、感覺和肌力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適用範圍與療程費用
目前,花蓮慈濟醫院的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主要適用於以下條件:
- 年齡在20歲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
- 已進入慢性期,約傷後6個月以上。
- 脊髓損傷分級為A級(最重損傷範圍)。
- 經專業醫師評估認可適合此療法。
- 能配合其他輔助療法,如復健或中西醫整合治療。
慢性患者的療程費用預估約在89萬元左右,包括諮詢、檢查、取髓與輸注等項目。完整療程約需半年時間,醫師會安排影像追蹤,觀察神經功能的變化。
治療原理與挑戰
幹細胞治療像是為神經系統的電線接上新的「線路」,讓訊號得以傳遞,但在初期接合時,信號傳遞仍較為微弱。黃濟鴻副總經理指出,臨床上常須結合電生理技術,放大神經訊號,幫助患者恢復觸覺與自主完成大小便控制。加上長期復健及輔助療法,神經網路的再塑與肌肉記憶重建才有更大可能。
治療流程與臨床管理
治療前,醫生將提取患者的骨髓細胞,送至專業實驗室進行繁殖,約3至5週後製成細胞製劑,再回輸至患者體內。整個療程包括多次影像檢查與追蹤,約半年時間內完成。花蓮慈濟醫院計畫在經過國家衛生局核備收費標準後,正式展開臨床治療服務。
未來趨勢與政策展望
台灣正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護與相關疾病的醫療負擔日益增加。針對此情勢,衛福部正規劃修訂相關法規,預計年底前宣布新的細胞治療管理條例,並逐步開放異體細胞療法,以降低成本並擴大應用範圍。醫界預期,未來單次療程的成本有望降低,能讓更多患者早日受惠於尖端再生醫學技術。
審慎看待療效與臨床證據
儘管國內核可的細胞療法在安全性方面已得到一定保障,但療效仍待更多臨床數據佐證。長聖國際生技公司總經理提醒,細胞治療應慎用於標準療法無效時的最後手段,尤其是癌症等疾病,仍需根據科學證據選擇適應症,避免盲目追求新療法而忽略既有的證據基礎。
國內細胞療法的應用前景
目前,國內核准的自體細胞療法多用於癌症免疫治療、慢性傷口修復以及脊髓損傷等疾病。訊聯生技與醫療單位的合作成功案例,如高齡患者的糖尿病足癒合,也展現出粒子療法在臨床應用的潛力。隨著相關法規的逐步完善,未來細胞療法的應用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帶來醫療技術的新突破。
只要科學務實地推動相關研究與臨床驗證,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及異體細胞治療,或將在癌症、慢性疾患、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提供更具期待的治療選擇。醫療專業的持續進步,正為台灣迎來一個充滿可能的再生醫學時代。
本文提供您最新脊髓損傷與細胞療法的發展動態,期望讓讀者了解目前的國內醫療現況與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