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在臨床醫療中是治療感染的常用藥物,但部分抗生素卻可能引發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長庚醫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透過基因篩檢可以提前辨識出易於過敏的患者,來有效降低嚴重過敏事件的發生率。這對於藥物安全管理及個人化醫療具有重要意義。
抗生素的過敏風險與臨床案例分析
長庚醫院皮膚科專家指出,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在台灣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卻因為其潛在的過敏風險而引發醫療爭議。臨床上曾有年輕女大學生因服用此類抗生素,導致嚴重的全身紅腫、發燒,甚至併發肝炎,差點危及生命。另一名年輕患者也因服用後發生肝衰竭而死亡。此外,還有因藥物過敏引起全身性皮膚水泡、破皮,並導致敗血症的案例,顯示抗生素過敏具有極高的危險性與致命風險。
長庚醫院的研究突破與過敏基因的定義
長庚醫院的研究團隊歷時五年,利用最新的全基因體定序技術,成功鑑定出與磺胺類抗生素過敏相關的特殊基因型。研究指出,攜有HLA-B*13:01相關基因的患者,使用撲菌特錠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這一重大科研突破,已刊登於國際過敏與免疫相關領域的頂尖期刊《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並申請國際專利,標誌台灣在藥物基因體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未來應用基因篩檢預防嚴重藥物過敏
透過藥物基因檢測,醫師可在開立抗生素處方前,篩查出可能成為嚴重過敏體質的高風險患者;若檢測出攜帶危險基因型,則可避免使用磺胺抗生素,改用其他安全有效的藥物,從而大幅降低嚴重過敏反應及相關的醫療負擔與他命喪失風險。此技術的推廣,將為藥物管理帶來革命性變革,提高藥品的安全性與個人化醫療品質。
台灣在藥物過敏基因研究的卓越成就
長庚醫院研究團隊除了在磺胺類抗生素的藥物過敏研究取得突破外,也持續破解其他高風險藥物的過敏基因。例如,卡馬西平與安樂普諾錠的過敏基因已在國際臨床中應用,危險藥物的基因篩查成效備受肯定。根據台灣藥害救濟資料,約六成的嚴重藥物過敏病例與這些研究所鑑定的基因有關,展現台灣研究在全球藥物基因體學界的重要地位與貢獻。
長庚醫院的科研實力不僅在於掌握過敏遺傳機制,更在於實踐臨床應用,為國人提供更安全的用藥方案。隨著基因科技的進步,未來的個人化醫療將更加普及,藥物過敏的預防也將成為標準流程的一部分,讓用藥安全更加有保障。
在醫療科技迅速演進的今天,藥物過敏基因的研究成果不僅為患者帶來福音,也為全球藥物安全管理樹立了全新標杆。長庚的努力,提醒我們持續關注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應用,才能真正守護人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