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醫療團隊為一名極端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創新植入兩套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模擬功能性全人工心臟效果,讓病患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得以維持循環與器官功能。本文說明個案病況、手術方式、術後照護與臨床限制,提供醫療資訊型整理。
個案與臨床背景
本文報導一名46歲男性因擴張型心肌病變導致心臟功能急劇惡化,數度出現心臟驟停,屬極端末期心衰範疇。過去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內氣球幫浦以及靜脈-動脈葉克膜(VA-ECMO)等支持治療,並曾使用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但仍出現難以控制的嚴重心律不整,經評估後不適合進行心律不整電燒術。
手術方式與目標
為了維持全身血流並讓其他器官獲得恢復時間,醫療團隊採取創新方案:移除壞死或無功能的心室組織、重新調整心腔結構後植入兩套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分別替代左右心室功能,實現接近全人工心臟的血流支撐效果。由於本地尚無可用的全人工心臟醫材,且現行健保給付上每名患者僅有一套心室輔助器的給付限制,雙套植入是為量身應對個案極度脆弱循環的替代性策略。
已知成效與國際比較
此類以雙套長效心室輔助器模擬全人工心臟的做法在國際上紀錄有限,美國亦僅少數案例。相關報告顯示採用類似策略可在短期內提高存活率並增加過渡至移植的機會,但仍存在術後合併症風險與長期管理的挑戰。個案術後雖無典型的心跳波動與可測血壓值,但靠兩套輔助器可維持連續血流,使患者可進食與行走,目前持續住院等待合適的心臟移植配對。
術後照護要點與臨床監測
- 循環支持下的器官功能評估為照護重點,需密切監測肝腎功能、凝血狀態及感染徵象。
- 長期使用心室輔助器伴隨出血、感染、機械性故障與血栓風險,需多學科團隊共同管理。
- 影像學與血流動力評估用以追蹤輔助器運作與全身灌流狀態,並作為移植時機判斷依據。
適用族群與治療抉擇時機
此類介入主要考慮對象為藥物與標準循環支持無法穩定的末期心衰患者,且需評估是否為移植候選人。臨床團隊會綜合年齡、器官功能、感染與合併症風險來決定是否採行心室輔助器作為過渡治療。
臨床限制與待克服的挑戰
雙套長效心室輔助器雖可在短期內支持循環,但非可普遍替代的長期解方。器材可及性、保險給付限制、捐贈器官短缺與長期並發症管理均為實務上需面對的問題。目前台灣一年心臟捐贈量約七十到八十顆,移植機會仍受限於配對與資源。
這個臨床案例突顯在無法使用標準全人工心臟器材時,透過創新配置心室輔助器以達到功能性全人工心臟效果,能為部分極重度心衰患者贏得移植等待期,但同時帶來一系列風險與後續照護需求,需在多專業團隊監督下慎重評估與執行。
重點回顧
報導描述一名極端末期心衰患者以雙套長效心室輔助器模擬功能性全人工心臟,短期內穩定循環並等待移植,對臨床具有過渡性價值,但器材可及性、合併症與器官捐贈短缺仍是主要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