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團隊以功能性全人工心臟實現末期心衰機械循環支援

2025-11-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大團隊以功能性全人工心臟實現末期心衰機械循環支援

台大醫院團隊在無可用全人工心臟與健保給付侷限下,採用雙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建立功能性全人工心臟。本文以案例為出發,說明適應族群、手術重點、術後照護與移植銜接等資訊,提供讀者理解此類高階循環支援的臨床意義與限制。

案例概況與適應族群

本次報導描述一名中年男性因擴張型心肌病變演進為極端末期心臟衰竭,經常發生心臟驟停並接受過多項緊急支持治療但仍無法維持生命。對於已完全喪失心臟自發功能、短期內面臨死亡風險的患者,臨床上會評估是否需要機械循環支援或作為移植前的橋接治療。

手術方式與執行重點

團隊在國內尚無可用全人工心臟,且健保給付僅能覆蓋單套輔助器的情況下,採用移除已壞死心室並同步植入兩套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分別取代左、右心室的泵血功能,因而達到功能性全人工心臟的效果。此類手術需同時確保左右側循環穩定、避免嚴重血流不平衡,且在植入後仍可能面臨心律不整、感染及出血等合併症風險。

術中與術後照護要點

手術過程常伴隨複雜的麻醉與圍手術期管理,患者可能在術中短暫無自主心跳,全靠機械裝置維持血液循環。術後需要多學科團隊進行感染監測、抗凝管理與復健安排,並評估裝置的功能與併發症。臨床目標通常包括維持器官灌流、逐步恢復活動能力,以及為後續心臟移植做準備。

臨床意義與限制

這類以雙輔助器建立功能性全人工心臟的做法,在資源或器材受限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替代策略,可作為移植前的橋接或短期生命支持。然而,相關手術與長期管理涉及高度專業技術、潛在風險與醫材及給付等制度性限制,是否適用需由專業團隊逐案評估。

就醫與諮詢時機應由臨床醫師評估病情嚴重度、潛在併發症風險與後續移植可行性。本報導僅提供案例與技術說明,任何個別治療決策仍應由負責醫療團隊與患者共同討論。

本案顯示在特定條件下,創新的機械循環支援可為末期心衰患者提供短期生命維持與移植橋接機會,未來仍需更多臨床經驗與制度面配套來評估其普及性與長期效果。

重點回顧

此案例示範在無現成全人工心臟可用下,以雙心室長效輔助器打造功能性全人工心臟,為末期心衰患者提供移植橋接與短期生命支持,但仍伴手術風險與器材及給付限制,需專業團隊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