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國人平均壽命報告顯示惡性腫瘤對壽命影響最為顯著

2025-10-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報告顯示惡性腫瘤對壽命影響最為顯著

內政部公布的特定死因除外生命表指出,113年一般平均壽命為80.77歲,剔除惡性腫瘤可增加至84.36歲。本文整理主要數據與趨勢,說明不同死因對平均壽命的相對影響,並提供公衛與個人可參考的風險控管方向。

主要結果與數據重點

內政部以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死亡人數為基礎,計算「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用以衡量各類死因對國人平均壽命的減損程度。113年一般平均壽命為80.77歲,若剔除惡性腫瘤相關死亡,平均壽命可提高至84.36歲,差距為3.59歲,顯示惡性腫瘤對總體壽命的影響最大。

報告指出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54,032人,占全體死亡比率26.83%,惡性腫瘤已連續多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若分別排除心臟疾病或肺炎,平均壽命可提高約1.50歲與1.05歲,顯示不同死因對人口壽命的相對貢獻不同。

長期趨勢與變化觀察

從歷年資料觀察,惡性腫瘤對平均壽命的影響呈現緩步下降,103年時剔除惡性腫瘤的壽命差距為4.04歲,至113年降為3.59歲,代表該類死因對壽命的相對負擔有所減緩。相對地,肺炎相關的影響在近年出現波動,109年以來差距一度變化,112年疫情趨緩時降至0.94歲,113年又升至1.05歲,需持續關注年際間的變動。

各類死因對男女的不同影響

觀察特定死因除外與一般平均壽命之差,男性較女性受影響較大的死因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事故傷害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女性受影響較大的則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與腎臟相關疾病。此一性別差異反映了疾病分布與危險因子在族群中的差別,對公衛策略設計有指標性意義。

公共衛生與個人層面的參考作為

從公共衛生角度,掌握主要死因對平均壽命的貢獻,有助於優先配置篩檢、預防與醫療資源。對個人而言,減少可預防的危險因子仍是提升健康年限的關鍵,包括維持規律健康檢查、遵循疫苗接種建議、控制慢性病風險因子,以及採取戒菸、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

若有健康疑慮或需要進一步的個人化評估,建議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以取得適切的檢查與追蹤安排。

本報導以內政部、衛生福利部公布之死亡統計為資料來源,整理出對平均壽命影響較大的死因與趨勢,提供讀者理解公共衛生現況與個人可行的風險控管方向。

重點回顧

113年平均壽命為80.77歲,剔除惡性腫瘤後可增至84.36歲,顯示惡性腫瘤仍為主要減損因素;數據變化提示篩檢與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同時應留意肺炎等年際波動帶來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