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4小時居服改善長照困境 林依瑩的原鄉長照試驗案例

2025-07-1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用24小時居服改善長照困境 林依瑩的原鄉長照試驗案例

隨著新冠疫情在台灣持續肆虐,外籍看護人力面臨嚴峻挑戰,台灣長照產業正積極尋找更具彈性與在地化的服務模式。在此背景下,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在偏鄉伯拉罕地區推動的「24小時居服」創新長照實驗,展現出本土自我照護的可能性與未來趨勢。她的長照改革理念,強調在地資源整合與社區共生,為台灣長照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

台灣長照供需危機與在地自主的解決方案

由於台灣印尼籍外籍看護的比例高達76%,新冠疫情帶來外籍看護供應鏈的斷鏈,使照顧需求的供需矛盾更加嚴峻。衛福部宣布暫停引進印尼籍移工兩週,暴露出台灣長照人才嚴重依賴外籍勞工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林依瑩將焦點放在深化本土照顧力量,並在伯拉罕地區進行創新的「共生照顧」模式,試圖打造一套在地自我照護生態系統。

長照第一線的實務經驗與人力培訓

林依瑩在推動長照服務的過程中,親自投身於第一線照服員角色,讓她深入了解照顧工作的實務需求。她強調,投入照顧服務第一線,才能真正掌握案主的在地需求,提供符合實際的多元照顧模式。她甚至開心分享自己從照服員考證到居家督導的經歷,並率先訓練本地志願者,協助打造約50位照服員,服務104位長照個案,範圍涵蓋大甲溪與大安溪八個部落。

探索24小時居服服務的實際運作與挑戰

在推行24小時居服的實驗中,林依瑩領導團隊結合輪班制度與多專業合作,建立高度連貫的照顧流程。通過輪班制,照服員在案家與醫療、社工等多領域專業人士協作,確保長者在日不漏夜的關懷下獲得服務。雖然此種高密度照顧現金流壓力巨大,月費約需20多萬元,但透過募集基金及志工投入,案家月負擔僅剩約3萬元左右,展現政府補助之外的自生成長空間。

自費模式與成本考量

以長照經費中最基本的「BA20陪伴項目」每小時補助350元來計算,月度長照費用高達25萬元,個案自付約20餘萬元,對多數家庭來說負擔沉重。林依瑩認為,政府應著重於建構良好的自費生態圈,讓家庭、社區能共同承擔照護成本,避免長照資源過度依賴外籍外勞,並提升服務彈性與多元化。同時,透過合理部分負擔的收費模式,使長照服務走向經濟永續的多層次發展。

未來長照的個人化與在地化革新

林依瑩提倡未來長照應持續深化個人化的服務模式,並突破傳統錢與項目導向的限制。她認為「長照四包」應轉化為以需求為核心的彈性照顧方案,讓台灣能夠在不仰賴外籍勞工的前提下實現在地自我照顧。她也寄望於建立支援班、交接班機制,善用兼職人力,營造可持續的在地照顧生態,讓長照成為社區的自然生活部分。

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的推動與展望

今年2月,林依瑩正式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擔任理事主席。她帶領跨專業團隊,建立包括照服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居家醫療、社工等多元資源的整合服務體系。她鼓勵照服員自主轉型為照老闆,帶動年輕人返鄉創業。這些在地力量,正匯聚成台灣偏鄉長照的未來亮點,帶動在地經濟及社區活力。

期待在個人化服務中實現長照新願景

林依瑩認為,台灣長照未來應朝向個人化、在地化的方向演進,而非僅依賴費用與服務項目堆疊。若能在政策彈性方面做出突破,推出更符合在地需求的自主照顧方案,台灣的長照服務才能真正落實本土經營的價值。透過社區資源共建與多元合作,讓長照成為人與人的生活共同體,而非外來的工程,而這正是她夢想的長照未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