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與胃癌的發生密不可分。根據台大醫院最新的臨床實證研究,透過定期的幽門菌篩檢及根除治療,能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病率與死亡風險。此一突破性研究不僅刷新了國際胃癌預防的臨床指引,也展現出早期篩檢與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關聯、台大醫院的臨床經驗,以及國際對幽門菌篩檢和根除策略的最新共識。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密切關聯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普遍存在於全球,尤其在台灣,感染率高達31%,約有590萬成年人受到影響。長期感染會引發慢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進而轉變為腸上皮化生,這些病變被醫學界廣泛認為是胃癌的前兆。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具有預防胃癌的關鍵作用,尤其在早期能有效阻止癌前變化進展成惡性腫瘤。
台大幽門菌除菌項目的臨床證據
台大醫院在馬祖長達15年的大規模社區篩檢與幽門菌根除計畫,取得了具有國際指標性意義的實證結果。研究涵蓋7,616人,篩檢完成率高達85.5%,除菌治療轉介率達93.5%。結果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從64.2%降低到15%,再感染率也下降至不足1%,同時胃黏膜病變的發生率大幅降低。更值得注意的是,與1995至2003年間的數據相比,馬祖的胃癌發生率下降了53%,死亡率也降低了25%。預計到2025年,胃癌的發病率將進一步降至68%,死亡率將下降39%,彰顯除菌策略在胃癌預防上的卓越成效。
預防策略:篩檢與除菌的國際共識
台灣與國際醫學界也持續推動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與治療方案。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對於高危族群(如胃癌患者親屬或有胃潰瘍史者),建議進行幽門菌篩檢,並在症狀或有胃病史的情況下接受除菌治療。目前,兒童與青少年的腸胃菌相仍在發展中,醫界建議20歲以上成年人在專業醫師評估後進行篩檢與根除治療,以預防未來胃癌的發生。
除菌治療的安全性與長期效果
台大選用的除菌組合經過多年的追蹤研究,證實其安全性高、抗藥性低。研究指出,一次療程的菌種重建約需兩個月,復發風險低且不會引起胃食道逆流或代謝症候群的副作用。多數患者只需接受一次治療即可永久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有效降低胃癌、消化性潰瘍及相關不適症狀的風險。長期臨床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能顯著改善胃部健康狀況,並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國際胃癌預防準則與未來展望
台大醫院制定的26條胃癌防治國際準則,主張於癌前階段即進行幽門菌篩檢與根除,尤其針對高風險族群,如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這些準則強調,「早期篩檢+積極治療」是降低胃癌發生的最有效策略。馬祖的經驗證明,系統性的大規模篩檢與除菌不僅大幅降低地區胃癌的發生率,還讓胃癌逐步邁向罕見疾病的行列,未來有望達到每十萬人口低於6的低發病率目標。
未來的挑戰與持續優化的可能性
針對未成年人口的幽門菌除菌,目前醫界尚持謹慎態度,認為腸胃菌相尚在發展中,不建議規範性篩檢。對於成人,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胃病症狀者,經醫師專業評估後進行篩檢與治療,已成為預防胃癌的標準措施。台大醫院也持續追蹤社區反應,並與國際專家合作,優化除菌藥物組合,縮短菌相復原時間,進而推向更廣泛的預防應用。只要持續在篩檢、治療與追蹤方面努力,胃癌的未來或許能在全球範圍內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