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說明乳癌轉移可能以單側臉部麻木或下唇知覺異常表現,解析臨床常見的檢查流程與就醫指標,並說明影像與穿刺檢查的角色與侷限,幫助讀者掌握何時進一步檢查與轉診。
乳癌轉移到下頷骨雖然相對罕見,但有時候首發症狀並非乳房不適,而是單側臉頰或下唇的麻木與牙齦刺痛。臨床上曾出現一名40多歲女性,主訴左側臉頰與下唇持續麻木三個月,先後接受牙科與神經內科評估與腦部磁振造影,均未發現明確病因,然而症狀持續且伴隨局部腫脹,後續由耳鼻喉科以頸部超音波進一步檢查,發現下頷骨深處可疑病灶並侵犯下齒槽神經,最後以影像導引的粗針切片在局部麻醉下取得組織檢驗,確診為乳癌轉移到下頷骨的個案。
乳癌轉移到下頷骨的典型症狀
下頷骨或下齒槽神經受累時,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單側臉部麻木、下唇感覺減退、牙齦刺痛或局部腫脹。有時病人會先到牙科尋求治療,若牙科檢查無明顯牙源性病變且症狀持續,應擴大鑑別診斷範圍。
檢查流程與可能發現
臨床評估通常從病史與口腔頭頸區域檢查開始,必要時進行影像學檢查如頸部超音波或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在檢查淺層軟組織或接近腮腺與下頷骨的病灶時,能發現骨質附近的腫塊或侵犯徵象;腦部磁振造影正常並不排除下頷骨局部病變,因此針對頜骨的影像與局部檢查仍是重要步驟。
當影像提示可疑病灶時,影像導引下的穿刺或粗針切片可取得組織作病理診斷,例如臨床上曾以約1.3毫米粗針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取樣,進一步確認病變來源。病理結果是確診轉移的關鍵。
何時應尋求進一步檢查或轉診
- 單側臉部或下唇持續麻木超過數週且無明確牙源性或神經痛原因。
- 口腔或下頷部位出現不明腫塊、局部腫脹或持續刺痛感。
- 既往有癌症病史者,出現新的頭頸部神經或軟組織症狀時應提高警覺。
- 影像檢查未能明確診斷但臨床疑慮高,應考慮影像導引下取材以取得病理證據。
檢查與治療的侷限與醫療協調要點
影像檢查與穿刺檢驗各有其解析度與取樣限制,影像可能無法在早期完全顯示骨質變化,而穿刺取得的組織量也可能影響病理診斷率。因此遇到複雜或不典型表現時,多專科評估與影像病理整合能提高診斷的正確性與後續照護的適切性。
面對不明原因的單側臉部麻木或下唇知覺改變,醫病雙方都應重視持續性的症狀並適時追蹤或轉診以釐清原因。乳癌轉移雖非常見,但此類神經性或局部腫脹症狀不應輕忽,透過針對性影像檢查與必要的組織檢驗,能幫助醫療團隊找出真正病因並進行後續處理。
重點回顧
此案例提醒臨床當出現單側臉頰或下唇麻木、牙齦刺痛且常規檢查無異時,應考慮包含下頷骨病變的鑑別診斷。頸部超音波與影像導引穿刺有助取得病理證實,但影像解析與取樣仍有侷限,需多科合作確認病因與後續安排。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