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期是否安全?營養師解析過期食品的風險與保存技巧

2025-07-1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食物過期是否安全?營養師解析過期食品的風險與保存技巧

食物過期真的代表不能食用嗎

當食品標示過了有效期限,多數人會選擇丟棄以防食物安全風險。然而,究竟過期的食品是否真的有害,仍是許多消費者關心的話題。美國一位有機超市的創辦人曾經嘗試連續食用多種過期食品,包括酸奶、堅果醬、鮮奶油、牛絞肉與雞胸肉,甚至長達一年時間,結果身體未顯示異常。雖然外觀和氣味似乎無異,但專家提醒,過期食品仍可能滋生細菌或孳生病原體,存在食物中毒的潛在風險。

有機超市老闆的經驗引發思考

這位超市老闆經由野外求生的靈感,公開表示他家中存有破損或標示已過期的罐頭和包裝品,並且一整年持續食用這些食品。期間,他觀察到身體並未出現明顯不適,讓他質疑現行食品標示的有效期限是否真能反映食品的安全性。營養專家指出,食物的安全性不能僅依賴日期,應該結合感官判斷,包括外觀、味道和氣味,來評估食品是否適合食用。

食物標示中的期限種類及其意義

在美國,食品標示常見的有兩種期限:賞味期限(Best By)和有效期限(Expiration Date)。
賞味期限代表食品在此日期前能保持最佳品質,但不表示過了此日期即不可食用;而有效期限則與食品的安全相關,過後可能會有食安風險。相關研究指出,很多食品過期後仍能食用,只是風味或口感可能會有所降低。

美國國會於2016年修訂食品標示規定,將標籤簡化為「賞味期限」與「有效期限」,並推出食品保存期限查詢App,提供民眾在購買或保存食品時更清楚的指引,涵蓋蔬果、肉品、乳製品等品類。

過期食品的安全性與判斷方法

專業營養師建議,判斷過期食品是否安全,除了參考標示外,更應用感官判斷。若食品外觀、氣味和口感異常,即使未超過標示日期,也應避免再食用。
此外,食品保存的正確溫度也影響食用期限。例如,冰箱沒有維持在攝氏5度以下,會大幅縮短食品的保存時間。廠商可能出於經濟考量,將食品期限設定得較為保守,但消費者仍應自行判斷。

食品孳生細菌引發的健康風險

食物在儲存不當或過期的情況下,容易滋生包括李斯特菌、沙門氏菌、曲狀桿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微生物。這些細菌經由食用不當保存的食物進入人體,即使外觀或氣味正常,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食用期限除了作為參考,更要結合自身感官來做判斷。

合理的存放與檢查技巧

為延長食品的安全食用期限,建議妥善保存,並定期檢查冰箱與儲藏櫃中的食物狀態。應該讓食品存放在適宜的溫度下,避免溫度超標。不同食品的保存期限有所差異,像是肉類、乳製品和熟食,較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應該特別留意。

專家提醒與實用建議

營養專家表示,雖然有些過期食品感官仍正常,但不代表完全安全。建議消費者學習如何正確判斷食物狀態,避免因微生物滋生而導致的健康問題。維持良好的存放習慣,結合感官判斷,是保障飲食安全的有效策略。對於有疑慮的食品,選擇安全透明的食品存放與管理方式,才是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