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光復地區淹水與污泥可能提高傳染病風險,本文以災後防疫為核心,整理裝備保護、飲食保護與清潔保護三大要點,說明漂白水稀釋與器具消毒原則,並說明社區監測與資源調度的實務提醒,供居民與救災人員參考。
颱風與強降雨造成積淹水時,環境中污水、污泥與災害廢棄物可能污染飲用水源並改變生態,進而提高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與腸胃型傳染病等風險。當地民眾、投入重建的人員與志工在清理與復原過程中,應以預防感染為優先,避免延誤就醫並在必要時主動告知暴露或受傷情形。
為何災後傳染病風險會上升
淹水後的潮濕環境利於病原微生物存活,且破損的供水或蓄水設施可能遭污水入侵,食品若泡水或保存不當也會增加腸胃感染風險。此外,工作或清理現場常伴隨割傷、刺傷或接觸被污染的水體,可能導致鉤端螺旋體病或類鼻疽等經接觸或皮膚破損感染的疾病。
災後清理三大防護要點
裝備保護
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或穿拖鞋,應穿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與口罩,避免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遭生鏽器物刺傷或割傷時應避免自行處理惡化,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或持續倦怠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與傷口污染情形,協助臨床診療與防疫通報。
飲食保護
受淹水影響的蓄水池若疑似受污染,應先清洗並消毒後再使用飲用或儲水。飲食應以煮熟為原則,不食用保存過久或已泡水變質的食物。臨時取水煮沸是可行的簡單防護措施,注意嬰幼兒與長者等較脆弱族群的飲食安全。
清潔保護
潮濕的庭院與水溝可使用含氯漂白水稀釋後噴灑或清潔,官方建議的稀釋範例包括戶外約為50倍稀釋(例如200毫升漂白水加10公升水)用於庭院與溝渠;居家表面可採100倍稀釋(例如100毫升漂白水加10公升水)進行擦拭或刷洗。廚具與餐具可以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後以清水沖淨再使用。清理時務必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若無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替代。
社區監測與防疫資源調度
地方衛生機構持續進行收容所與社區的疫情監測,目前監測顯示尚未出現特殊群聚事件。為支援救災作業,現場已設置志工發放口罩與漂白水等防疫物資,並由地方人員協助逐戶發放與資源調配。相關單位亦已備妥消毒水與消毒劑以供調度,以降低災後傳染病擴大風險。
在臨床與公共衛生作業上,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病例應加強詢問接觸史並立即通報,協助衛生單位啟動必要的防疫措施,減少社區散播的可能性。對於參與清理的志工與居民,定期檢視自身症狀並在出現疑似感染徵狀時及早就醫是重要的風險控制步驟。
面對災後環境與公共衛生挑戰,除落實個人防護與清潔消毒外,社區溝通、資源整合與持續監測同樣關鍵。居民與救災人員應在保護自身的前提下,配合地方衛生指引與防疫人員的安排,以降低災後傳染病風險並促進安全復原。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水災後清理的裝備、飲食與清潔三大要點,說明漂白水稀釋與器具消毒原則,並提醒就醫時需告知接觸史與持續監測的必要性,資源調度仍有侷限需注意。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