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納健保將引發醫病關係變化,醫師對制度調整表達擔憂

2025-08-0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免疫藥物納健保將引發醫病關係變化,醫師對制度調整表達擔憂

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日漸普及,近期多個免疫藥物被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然而,相關制度調整引發醫師與患者間新一輪的矛盾與挑戰,尤其在醫療資源分配與制度公平性方面引發熱議。本文將深入探討免疫藥物納入健保帶來的影響,以及醫病關係可能產生的變化。

免疫藥物納健保的背景與現狀

近年來,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逐步擴大,數個免疫藥物被正式納入國家健康保險(健保)給付範圍,旨在降低患者的治療經濟負擔。醫療專家指出,這將為許多癌症患者帶來更廣泛的治療選擇,同時避免高額的自費支出。儘管如此,免疫藥物納入健保仍處於推行初期,各界對於制度落實細節與公平性問題充滿疑慮。

免疫藥物納健保的政策挑戰與醫師困境

第一,採取號量限制制度,醫師成為資源搶奪者

據了解,免疫藥物採用「號量限制制」來控制申請人數。例如,某些適應症開放了1300名額,但實際提供的名額僅為800名。醫師須在第一時間協助患者上網填表並提供相關檢查報告,以取得申請號碼,進入審查流程。此制度使醫師成為資源「搶手人」,評估病患申請資格的壓力增大,也造成部分患者因未能搶到申請名額而產生不滿。

第二,制度公平性存疑,資源分配不均

專家指出,採取先搶先得的取號制度,使得某些患者容易在第一輪中落空,造成制度上的不公平。癌症中心主任表達疑慮,建議定期檢視用藥效果,並明確說明審查標準,才能逐步改善制度公正性。這也意味著,無法即時取得申請資格的患者,往往只能等待下一輪申請,延誤治療,造成醫病之間的緊張關係升溫。

第三,自費與健保的議題與平衡

去年台灣自費免疫藥物支出達18億元,而健保首年度開放後的支出則約8億元。醫師建議,未來或可開放部分補貼計畫,由健保提供部分經費,讓患者在經濟上獲得更多平衡。此外,由於癌症屬於重大傷病,若改進制度涉及次數負擔,可能需通過法案修正,才能正式落實。

制度調整背後的醫病關係挑戰

免疫藥物納入健保的消息令人欣慰,但「號碼制」的實施方式卻在醫師間引發不滿。醫師們認為,資源有限,制度缺乏透明度,反而可能破壞原本建立的信任。免疫治療的高價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成為新時代下,醫療體系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醫學界呼籲政府應平衡資源配置,並尊重醫師專業,避免制度成為醫病關係的隔閡。

最新發展與未來展望

雖然免疫藥物納入健保是癌症治療重大進展,但在資源有限、資金壓力大的背景下,如何確保制度公平與醫病關係穩定,仍是政府與專業團體的共同挑戰。專家強調,持續監督制度運行效果,透明公開申請流程,將是未來改善的關鍵。醫界也期盼能找到更合理的資源分配方案,以造福更多患者,同時維護醫病間的良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