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防護關鍵 正氣與中醫調理的實務要點

2025-11-2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流感季防護關鍵 正氣與中醫調理的實務要點

本專欄以中醫視角說明正氣概念,探討為何接觸相同流感病毒有人輕有人重,整理中醫祛邪與扶正的處理思路、日常保養建議與穴位緩解方法,並說明何時應考慮就醫或與西醫治療並行,協助讀者建立流感季的防護與恢復判斷。

正氣是什麼 中醫如何看流感易感性

在中醫裡,「正氣」用來描述人體維持健康、抵抗外邪並自我修復的總體能力。概念上與西醫所稱的免疫力有部分重疊,但中醫更強調臟腑協調與體質差異,例如肺、脾、腎等臟腑在正氣維持中扮演不同角色。

當正氣不足時,外來的風寒或病原容易乘虛而入;反之,正氣充足的人對環境刺激的耐受度較高,因此即使接觸相同病原,臨床表現也可能截然不同。

為何同樣感染症狀差異大

同一波流感中,有人只出現流鼻水或短暫不適,有人則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或持續咳嗽,差別一部分來自外在病毒特性,另一部分則與個人體質與正氣有關。

中醫在評估時會綜合症狀、舌脈與體質,判斷外邪停留於表層或已深入內裡,從而決定以祛表為主或同時扶正為主的治療方向。

中醫處理流感的兩大方向

中醫治療流感或類流感時,常以兩個方向並進:一是祛除外邪,二是扶助正氣。祛邪通常針對風寒或風熱等不同表證選方疏解;扶正則透過補氣、健脾或補腎等方法,幫助身體恢復元氣。

在臨床上,若病情較重或希望加速復原,有些患者會在接受西醫急性處理後回歸中醫調理;在藥物併用時醫師會考慮給藥時間與配伍,避免衝突。

常見處方與症狀緩解原則

若屬風寒束表的表證,臨床上會依症狀與舌脈選用有解表作用的方劑,以減輕鼻塞、頭痛或肌肉酸痛等表層症狀。若出現虛弱、恢復緩慢的情形,則會加入補氣或強身的藥材,以促進體力回復與減少反覆感染的風險。

日常保養與可行的緩解做法

中醫建議在流感季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以幫助正氣穩定。以下為常見可自行執行的保養或緩解方法,屬於一般性建議,非針對個別診斷。

  • 保暖與促進循環:適時保暖、避免劇烈受涼,可減少外邪趁虛入侵的機會。
  • 補氣的溫和飲品:例如簡單薑茶或以黃耆、黨參等為基礎的保健飲用法(需留意個人體質與禁忌),有助維持日常體力。
  • 穴位緩解:常用的穴位如合谷可舒緩上呼吸道不適,列缺與少商等穴位可緩解喉嚨刺激;按壓時以舒適為度。
  • 避免燥熱大補:急性期或有發炎情形時,應避免過度進補或高溫辛辣、燥熱的料理,以免加重症狀。

何時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若出現持續高燒、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或其他逐漸惡化的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中醫調理可作為恢復與預防體質反覆的方式,但不能取代在急性、危及生命或需要檢查的情況下的醫療處置。

對於想要結合中西醫治療的人,建議在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下安排用藥與復健計畫,以確保安全與協同效果。

面對流感季,建立日常的防護習慣與留意自身恢復節奏,能幫助減少反覆感染的機率。中醫的祛邪與扶正思路提供一種體質調整的角度,但取用任何療法時都應考量個人狀態與專業建議,並在必要時尋求合格醫療人員的診治。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中醫以扶正兼祛邪應對流感的基本思路,提供可執行的生活保養、穴位緩解與飲食注意,說明其可改善恢復過程但具個體差異,嚴重或持續不適仍應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