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醫學大學以圖書館週結合世界愛滋病日活動,透過書展、影展、VR與遊戲化學習,以及聯合篩檢,推廣HIV教育,期望以科學與同理心消除污名,營造更友善的醫療與校園氛圍。
為打破對HIV的迷思與標籤,並提升校園與社區的公共衛生理解,中山醫學大學舉辦系列活動,包含書展、影展、資料庫檢索示範、VR沉浸體驗與遊戲化衛教。活動邀請疾管署官員、護理學會代表、相關社福團體與醫療院所代表出席,現場並提供HIV、C型肝炎與梅毒等聯合篩檢,以倡導「一生至少篩一次」的健康概念。
活動如何設計以推動認知改變?
主辦單位以多元互動方式讓公衛知識更貼近日常生活,像是透過扭蛋象徵翻轉迷思、以VR讓使用者換位體驗社會隱性歧視,並以卡牌遊戲將感染途徑與預防知識遊戲化,降低學習門檻,促進學生對科學證據與人文關懷的理解。
U=U 國際共識代表什麼
會中提出國際共識 U=U(病毒量測不到即不具傳播力)的意涵,強調在有效抗病毒治療下,病毒量可被降低到檢測不到的程度,傳播風險顯著降低。但無論資訊如何更新,社會對於感染者的刻板印象仍需透過教育與制度面努力逐步改變。
篩檢與就醫時機為何重要
主辦方同時提供場域篩檢,提醒民眾了解自身感染風險與篩檢選項的必要性。一般而言,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共用注射器或接觸感染者血液等情形者,以及對感染有疑慮者,可與醫療機構討論是否安排檢查。若有健康疑問或疑似症狀,建議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以獲得個別化建議。
教育與臨床如何合作提升友善醫療
校方表示,透過跨領域的醫學人文課程與臨床實務結合,能在學生進入醫療體系前培養尊重隱私、無歧視與同理心的專業態度。醫院端則可透過優化就醫流程與採行不標籤化的溝通方式,讓感染者在求診過程中獲得更安全與安心的照護體驗。
讀者應如何理解與行動
- 以科學資訊取代恐懼與謠言,理解治療與預防的基本概念。
- 若有感染風險或健康疑慮,及早諮詢醫療專業並評估是否需要篩檢。
- 在日常互動中以尊重與同理心對待可能的感染者,避免標籤化語言與行為。
活動主辦與參與單位強調,教育與臨床雙軌並進是落實友善醫療的關鍵。透過持續的課程設計、臨床訓練與社區倡議,期盼逐步改變社會對HIV的污名,使防治與照護在科學依據與人文精神中並行。
重點回顧
本報導說明中山醫大結合展覽、VR、AR、遊戲化教材與聯合篩檢,透過科學教育與同理訓練以降低HIV污名、促進友善醫療,但制度落實與社會觀念轉變仍需長期跨域合作。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