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正大醫師是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的資深專家,以其專業在國內醫界樹立了崇高聲譽。作為2025年度的「好醫生」,他的職涯不僅展現了精湛的醫術,更彰顯了勇於直言、堅持醫療正義的精神。本篇將深入探討賴正大的醫療理念、在大腸癌治療中的突破性技術與他對醫療公平的熱忱。 巧用關鍵字如「大腸癌治療」「大腸支架手術」和「微創大腸手術」,本文旨在提供讀者更全面的醫療知識與專業見解。
求學時期的叛逆與獨立思考的養成
賴正大在求學過程中性格叛逆,喜愛運動,經常翹課參與各類戶外活動。他的父親,台灣著名的放射腫瘤科專家賴允亮,被譽為“安寧之父”,對賴正大的教育方式並非嚴厲懲罰,而是以耐心引導,讓他理解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的思想與個性。這段成長歷程不僅塑造了賴正大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在醫學實踐中成為他敢於挑戰傳統的原動力。這樣的價值觀也讓他在推動大腸疾病治療革新的同時,聲音更具力量,積極發聲醫療正義。
大腸支架手術應用與微創治療的革新
大腸癌是腸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導致腸道阻塞,嚴重時可能引發腸穿孔、敗血症甚至休克。傳統手術通常需要進行人工造口,雖能暫時解決腸阻塞,但卻帶來排泄不便與外觀問題。幸運的是,賴正大於2016年引進國內首批大腸支架手術,有效取代了傳統的人工造口療法,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大腸支架手術的原理是在做大腸鏡檢查時,於腸阻塞部位放置彈性支架,以支撐腸道,快速解除腸阻塞症狀,讓大便順暢通行。這不僅可延長內科藥物治療的效果,也為後續微創大腸直腸手術創造條件。由於此技術能在短時間內緩解嚴重的腸阻塞問題,減少開刀風險,患者因此不必承受人工造口所帶來的困擾與生活不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技術特色與臨床經驗
賴正大的大腸支架手術已在國內累計近百例,案例數位居前列。他強調,微創支架放置需醫師具備豐富經驗,尤其在遇到復雜病例時,例如大腸角度異常或影像難以判讀的情況,醫師需多角度拍攝並構建3D大腸模型,方能順利進行支架放置。這些經驗都彰顯他在腸道疾患微創治療領域的專業與毅力。
在臨床實務中,賴正大的技術不斷精進,累積多年的實戰經驗使他能快速判斷複雜病例,並協助年輕醫師克服技術難題。他曾提到,看到新進醫師的盲點,便會給予耐心指導,強調經驗與技術並重,為台灣的腸癌微創治療設立了典範。
醫療正義與專業精神的堅持
在門診診療中,賴正大注重病人全面的生命觀與治療選擇。他堅信醫師應秉持專業精神,勇於向病人提出正確的治療建議,即使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病人與家屬的抗拒。例如,當腫瘤已多處轉移,他會誠實說明手術的必要性與風險,並勇敢建議病人接受手術或放棄不切實際的藥物治療。這種坦率、負責的醫療態度,正是醫者應有的正義感與專業操守。
賴正大也積極參與大腸癌預防與宣導,從公開演講到媒體影片,將正確醫療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期盼縮短醫療資源與知識的落差。他相信,一個有話語權的醫師能使正義的聲音傳得更遠,促進醫療政策的公平性與透明度。
堅持專業與醫學倫理的心聲
他認為,醫療行業本身就充滿挑戰與逆天的使命,醫師除了精通醫術,更應具備堅定的信念與倫理操守。對於臨床與教育工作,賴正大秉持著「不做不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堅守專業底線,他常以「醫師本來就是逆天的行業,不應只為討好而做事」來勉勵自己與同行。
他強調,醫師應勇於直言,面對病情的真實狀況,敢於建議患者放棄不切實際的治療選項;對於年輕醫師,他期望持續傳承專業精神,亦不畏挑戰,成為社會心中有發聲權的醫療守望者。這份執著,使賴正大的專業價值得以深植每一個他照護的生命裡,且在醫學界留下深遠的影響。
總結
作為台灣突出的大腸癌治療專家,賴正大醫師不畏艱難,勇於挑戰傳統,用微創支架手術推動腸阻塞的治療革新,也用堅定的醫療倫理與正義之聲,推動更公平透明的醫療環境。他的故事不只是一段醫者的成長史,更是台灣醫界宣示專業、正義與勇氣的象徵。這樣的醫師精神,或許才是真正能改善病患生命與健康的關鍵所在。
相關關鍵詞:大腸癌治療、大腸支架手術、微創大腸手術、腸阻塞、醫療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