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以上肝硬化患者應定期肝癌篩檢與追蹤

2025-09-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45歲以上肝硬化患者應定期肝癌篩檢與追蹤

台灣B型與C型肝炎仍為肝癌重要危險因子,特別是已出現肝硬化者需持續追蹤。本文說明風險族群、常見檢查與追蹤頻率,並提醒何時應就醫評估。

肝炎與肝癌的關聯

慢性B型肝炎與慢性C型肝炎長期感染會增加肝臟纖維化與肝硬化的風險,進而提高肝癌發生機率。在台灣,這兩類慢性肝炎仍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疫苗接種與篩檢治療已降低部分年齡層的帶原率,但已有肝硬化的人仍需持續注意。

誰需要更積極追蹤

具下列情況者屬於較高風險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個人化追蹤計畫:

  • 已知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
  • 有肝硬化診斷或肝臟纖維化的患者
  • 家族有肝癌病史或長期飲酒、代謝性肝病等合併因素者
  • 年齡在中高齡層,尤其45歲以上者應提高警覺

常用檢查與建議追蹤頻率

超音波檢查與肝癌相關指數是常用的非侵入性追蹤工具。臨床上對於肝硬化患者,通常會安排定期的肝臟超音波與血液檢驗以監測變化;在某些情況下,追蹤間隔會縮短以利早期發現腫瘤。若疾病經治療後,影響肝臟纖維化的速度也會改變,但纖維化本身不會立即逆轉,因此持續追蹤仍很重要。

治療後的風險變化

對於已成功治療C型肝炎的病人,報告顯示肝癌年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仍可能存在風險,尤其在已發展為肝硬化者。類似地,對B型肝炎患者即便在接受抗病毒治療後,仍需以影像與血液檢測做長期監控。

檢查工具的角色與就醫時機

腹部超音波因為無輻射與非侵入性,常作為初步檢查的首選。對於有消化道緊急症狀或其他警訊(例如明顯消化道出血、持續嘔吐等),仍應立即就醫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包含內視鏡在內的進一步檢查。若非緊急情況,通常會先從超音波開始,再視檢查結果決定是否進一步採檢或治療。

日常生活與篩檢的實務建議

維持規律的醫療追蹤與與醫師討論個人風險,是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關鍵。疫苗接種、及早篩檢與對已知帶原者的適時治療,皆屬於降低長期風險的策略。遇到檢查異常或出現不明原因的症狀時,應及時就診以取得專業評估。

專欄觀察:臨床案例提醒我們,例行健康檢查仍可能發現早期病變,尤其在中高齡或已有肝臟疾病病史者,建立並遵守追蹤計畫能提高早期發現的機會並利於後續醫療決策。

重點回顧

已出現肝硬化者即便接受抗病毒或治療,仍需持續以超音波與血液指數追蹤以降低延誤診治風險;個別檢查頻率應由醫師根據風險調整,注意篩檢與及早就醫是關鍵。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