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壓力會使鼻溫下降 可作為即時壓力指標

2025-11-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英國研究指出,使用熱像儀可觀察到人在壓力情境下鼻子溫度下降3至6度。本文說明研究設計、生理機制與潛在應用,並提醒技術限制與臨床前注意要點,供關注心理壓力監測的讀者參考。

研究概況與觀察重點

研究團隊以29名志願者進行壓力誘發測試,利用熱像儀追蹤臉部溫度變化。受試者在受評審注視並需即席演講的情境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鼻尖溫度普遍下降約3至6度。測試結束後,多數受試者於幾分鐘內回復至原先溫度。

此項實驗以非侵入性、即時的熱成像作為主要工具,紀錄的是短時間內的血流和表面溫度變化,不代表醫療診斷結果。

生理機制與可能解釋

研究團隊指出,該現象可能與靈長類動物在面對壓力時的自主神經反應有關。為了提高警覺,身體可能將血液分配往眼部和其他關鍵感覺器官,並使鼻周圍血管收縮,導致局部表面溫度下降。這種血流再分配屬於短暫的生理反應,並非疾病本身的直接指標。

應用潛力與限制

熱像儀作為非接觸式監測工具,具即時觀測優勢,因此被視為在心理壓力研究或動物情緒監測上的潛在方法。研究團隊表示,若能進一步驗證與標準化,該方法或可用於嬰幼兒或無法以語言表達壓力的族群。

不過目前證據仍有侷限,包括受試者人數有限、環境溫度及測量條件可能影響結果,以及不同個體對壓力的生理反應差異。這些因素都需在更大規模和多場景的研究中進一步評估。

恢復速度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性探討

研究觀察到鼻溫回升速度的個體差異,研究者推測回復速度可能反映應對壓力的彈性。若回復較慢,可能提示個體在情緒或應激調節上存在較高負擔,但這仍需透過更嚴謹的臨床評估與長期追蹤來確認。

臨床與日常情境的注意事項

雖然熱影像觀察提供一種新的生理指標候選,單一指標無法獨立判定心理健康狀態。若個人因壓力出現持續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或情緒穩定等問題,建議尋求合格專業人員評估與協助,避免延遲可能需要的支持或治療。

這項研究提出以鼻溫變化作為即時壓力指標的可行性,未來如何整合量測標準、控制外在變因並在臨床或保育應用上進行驗證,仍是接下來的重點。對有興趣的讀者而言,了解技術優勢與限制可幫助評估此類監測工具在實務上的可採用性與風險。

重點回顧

研究以熱像儀觀察壓力情境下鼻溫下降3至6度,指出該變化可能源自血流重分配與鼻周血管收縮,具有非侵入性監測潛力,但受測條件與個體差異限制應用。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