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已長期位居台灣主要死因排行榜的榜首,儘管醫療科技持續進步,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品質有所提升,但長期化療過程中的不適與醫療程序的痛苦仍是患者的重要負擔。近期,醫界針對化療及檢查流程的創新,引入了抗壓型人工血管座,旨在改善癌友的就醫體驗,特別是在電腦斷層檢查時的顯影劑注射問題,展現出醫療科技的新突破。
人工血管座的醫療演進與臨床應用
過去,化療藥劑透過針劑靜脈注射,容易造成患者不適、過敏反應甚至靜脈損傷。在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醫師指出,現代醫療多採用植入式人工血管座,將其埋入鎖骨下方的皮下,患者擺脫多次扎針的痛苦。這套裝置不僅能進行化療藥物點滴,還能用於輸血、營養輸注,方便醫護與患者的持續治療。
避免反覆扎針的挑戰與突破
然而,傳統人工血管座的最大限制在於承受高壓注射顯影劑時的能力不足,容易破裂或滲漏,進而引發局部發炎或血管併發症。特別是在長期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患者,血管本身較脆弱,施打顯影劑時常面臨血管破裂或顯影資料不足的困境。新一代抗壓型人工血管座的出現,透過改良材質,增強耐高壓與抗脆化能力,大幅降低此類風險。
新型人工血管座解決電腦斷層檢查的難題
CT檢查對癌症診斷與血管問題評估極為重要,尤其在肺栓塞或腫瘤血管評估中更是不可或缺。傳統的血管座因不能承受較高流速的顯影劑壓力,導致顯影效果不理想,甚至影像不清,影響診斷精確度。由於顯影劑具有黏稠性,加壓輸送時可能引發管壁破裂或滲漏,造成局部組織發炎甚至血管缺血等嚴重併發症。
抗壓血管座的設計與優勢
新型抗壓型血管座採用高耐壓材質,能夠承受較高的輸注壓力,適用於高流速的顯影劑注射,避免傳統血管座的破裂風險。同時,該技術有助於提高顯影的清晰度,使醫師能更準確掌握血管狀況,並減少由於血管不適或破裂所帶來的醫療風險。如此一來,癌症患者在經歷長期治療與檢查時的身心壓力大大降低,有助於提早發現並處理併發症。
醫療補助與未來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抗壓型與傳統人工血管座皆享有健保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醫師建議,癌症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應根據自身血管狀況與治療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血管座,從而提升生活品質與治療效率。未來,醫療器材的材質將持續改良,追求更輕薄、耐用及抗化療藥物侵蝕的設計,期望能造福更多長期化療患者,讓他們能更安心地面對治療過程中的各項挑戰。
在持續推動的醫療科技進步中,新型抗壓人工血管座正展現出極大潛力,不僅改善檢查流程,更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多照顧與希望。這項醫療創新,是醫學界對於癌友身心健康呵護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