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光照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新型研究提示生理時鐘關聯

2025-11-2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夜間光照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新型研究提示生理時鐘關聯

最新大型觀察研究指出,長期夜間光照與晝夜節律失調可能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本文說明研究設計、可能的生理機轉、哪些族群較脆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的光衛生原則與就醫時機參考。

研究發現與方法概述

研究分析逾八萬名參與者的一週光感測資料與多年追蹤資料,估算夜間光照暴露與後續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關聯。研究報告指稱,夜間光照量位居最高的族群與最低族群相比,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較高;此外,白天與夜間光照差異較小或光照規律性較差的個體,同樣顯示較高的風險。

光線如何影響生理時鐘與代謝

人類生理節律隨自然明暗循環演化,視網膜將光訊號傳至腦內時間中樞,進而影響褪黑激素與其他荷爾蒙的分泌節律。夜間暴露於人工光源可能抑制褪黑激素、干擾睡眠時序與代謝相關基因表現,長期下來可能對體重、血糖調節與血壓等產生負面影響。

夜間光照與行為的交互作用

夜間有光源時,人們可能更容易延遲就寢或增加夜間進食,這些行為本身也會影響代謝健康,因此光照可能既有直接的生理影響,也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間接提高疾病風險。

哪些族群可能較需要注意

生理時鐘本就較易受影響的人,包括夜班工作者、長期輪班者、睡眠習慣不規律者與高齡者,可能更容易出現晝夜節律振幅減弱或光照規律性差的情形。這類族群在評估整體代謝風險時,光暴露模式可作為一項參考因素之一。

檢查與就醫時機

若出現無明顯原因的體重上升、持續性口渴或多尿、疲倦難以改善等疑似高血糖症狀,建議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並接受血糖相關檢查。光照模式可向醫師報告,但診斷與治療仍依實際檢查結果與個人整體病史為主。

光衛生與生活型態建議

  • 白天增加自然日照、維持規律作息有助強化晝夜節律。
  • 夜間減少直接照明強度與藍光暴露,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平板至入睡前。
  • 對夜班工作者,嘗試在非工作時段維持固定睡眠環境與時間,以穩定整體節律。
  • 目前尚無確鑿證據顯示特定配件如阻藍光眼鏡能降低糖尿病風險,相關效果仍需更多研究。

研究強調光衛生可能具有公共衛生意義,但也指出在某些情境下夜間照明有其必要,例如醫療照護與避免長者跌倒等情況。是否採取光線管理策略,應兼顧安全與生活需求,並以醫療專業建議為依據。

本文以報導者角度彙整現有研究與專家討論,提供讀者理解光照與代謝健康間可能連結的科普說明,並提醒若有健康疑慮應諮詢醫療專業。

重點回顧

大型觀察研究指出,長期夜間光照與晝夜節律不穩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日間增光、夜間減光與維持作息規律可視為初步的光衛生措施,但對既有疾病的影響仍需更多證據支持。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