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台南一例因後牙缺損合併齒槽骨萎縮與鼻竇氣室化,醫師採用逆轉鑽針進行微創鼻竇增高術並同步植牙,說明技術原理、適應族群與注意事項,提供病人與醫療人員在評估時的參考重點。
病例概述
一名55歲男性因左上顎後牙長期缺損,影響咀嚼與飲食功能,求診後評估發現齒槽骨水平方向萎縮並合併鼻竇擴大,垂直骨量不足。醫師判定需同時進行植牙與鼻竇增高術,於術中採用逆轉鑽針系統以降低創傷並提升植體初期穩定性,術後追蹤顯示患者咀嚼功能逐步恢復。
逆轉鑽針原理與技術差異
逆轉鑽針設計以逆向旋轉與特殊刀刃配合水流推力,於齒槽頂端進行微創推舉鼻竇膜,並在推升過程中擠壓與緻密化周邊骨質。相較於以往以骨鑿敲擊或側向開窗等方式,該系統旨在減少手術創傷與不適感,並透過擠壓骨壁增加局部骨密度,有助於提升植體的初期穩定度與骨接觸條件。
相較於傳統技術的不同處
傳統方法多以削切或敲擊為主,可能造成術中不適、頭暈或骨裂風險;逆轉鑽針則強調以微創方式推升與填充骨粉,減少大面積暴露與敲擊帶來的衝擊。
適應症與技術限制
該術式可作為面臨垂直骨量不足且伴隨鼻竇擴大的患者的一種選項,但並非普適。臨床上需評估骨質密度與局部解剖,過硬或過度致密的骨頭區域不宜使用逆轉鑽針,以免造成過度壓迫或壓力性骨壞死。術前由專業牙科或口腔外科醫師進行完整評估是必要步驟。
術前評估與就醫時機
在考慮植牙前,患者應告知醫師缺牙時程、既往口腔手術與全身健康狀況,由醫療團隊進行影像及臨床評估以判斷骨量與鼻竇情形。當垂直骨量不足影響植體穩定時,醫師會討論是否需要同時進行鼻竇增高術或其他補骨措施。
術後追蹤與照護要點
術後回診與影像追蹤有助於觀察植體穩定度與骨癒合情形。醫師會依個案狀況安排復診時程與必要的臨床檢查,病人也應配合醫囑進行口腔衛生維護與定期檢查,以降低併發症風險並促進長期功能恢復。
此案例顯示在經過專業評估下,逆轉鑽針能作為處理特定鼻竇相關骨量不足的一種選擇,但仍需注意適應症範圍與術中風險控管。臨床決策應以個別評估為本,並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治療利弊與替代方案。
重點回顧
逆轉鑽針在微創鼻竇增高術中可透過逆向擠壓緻密化骨質並協助植體初期穩定,對骨量不足者提供治療選項,但此法不適用於過硬骨質,術前需專業評估以避免壓力性骨壞死。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