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台灣積極與國際藥廠進行疫苗供應協商,並取得進展。根據最新消息,我國已透過多元管道,向國際疫苗平台COVAX以及多家大型藥廠爭取疫苗供貨,預計總數將接近1500萬劑,有望為國內疫苗接種提供有力保障。
國內疫苗採購策略及最新進展
透過國際平台爭取疫苗供應
台灣近期成功向全球疫苗獲取平台COVAX取得至少460萬劑疫苗,這些疫苗預計能供約230萬人接種。COVAX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以及比爾蓋茲基金會共同運營,目的是協助多國公平取得新冠疫苗,預計首批疫苗將在2021年上半年供應給加入此平台的國家與地區。
直接與藥廠協商取得疫苗库存
除了依賴COVAX,台灣政府也與國內外四家藥廠展開直接談判,並已與其中一家達成協議,取得約1000萬劑疫苗。由於保密協定,目前尚未公開該藥廠的名稱,但官員表示,該疫苗的數量逐步符合國內群眾免疫的需求。未來還將努力談判較佳的價格,並爭取儘快獲得疫苗,使疫苗能在明年第一季度投入施打,但相關時程仍待確認。
國際疫苗研發進展與台灣的疫苗前景
全球主要疫苗研發取得突破
目前,輝瑞(Pfizer)與莫德納(Moderna)兩款疫苗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都傳出重大進展,其抗體反應及預防效果雙雙獲得國際認可。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AZ)合作的疫苗,以及中國科興(Sinovac)公司的滅活疫苗,也分別公布了其二、三期臨床試驗的良好結果,為全球疫苗市場增添更多選擇。
疫苗效果與未來挑戰
專家提醒,即使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展現良好效果,但仍需關注疫苗對不同族群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保護力。此外,疫苗能提供的免疫保護期限有待觀察,是否能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與傳染力,也都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台灣學者指出,現階段疫苗的主要評估指標是減少有症狀感染,免疫持續時間、無症狀感染降低等次要效益尚待進一步驗證。
疫苗研發與疫情預測的未來展望
疫情長期趨勢推估
根據台大公共衛生研究團隊的分析,經過模型預測,在5年的時間裡,若免疫效果較短且病毒傳染重複率高,可能會出現多次大流行。假設感染率高且免疫力持續時間較短,約有一半的人在未來五年內可能經歷確診;若感染後的免疫效果較為持久,則大約只有一半的民眾會受到感染。此外,科學家也推測隨著疫苗接種普及,疫情仍有可能反覆爆發,持續威脅公共健康。
公共健康的持續考量
專家強調,疫苗保護力的確切期限與免疫效果的穩定性仍是重要議題。目前尚不清楚疫苗能否全面防止傳染,或是降低重症風險。因應未來可能的多波大流行,民眾仍需務必維持個人防疫措施,如正確佩戴口罩與勤洗手,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障社會整體健康安全。
在新冠疫苗研發的道路上,科學家與公共衛生專家仍在努力追蹤與分析疫苗的實際效用。台灣的疫苗策略亦將因應最新研究成果進行調整,以確保國民能在疫情持續變化的情勢下,獲得最大程度的保護。面對未來,不只是在疫苗研發方面,持續的公共衛生措施與疫苗接種協調配合,才有望共同克服疫情挑戰。
文章關鍵詞
多角度探討台灣新冠疫苗供貨、研發進展及疫情預測,為公共衛生策略提供實務參考,持續關注疫苗發展將是未來防疫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