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疫苗策略分析與未來布局展望

2025-07-1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新冠疫苗策略分析與未來布局展望

台灣疫苗布局現況與國際合作進展

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台灣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疫苗合作平台,以確保疫苗供應安全與公平分配。2020年9月,中華民國政府與國際疫苗平台COVAX簽署合作協議,加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及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共同領導的疫苗公平分配機制,期待在疫苗問世後,能夠獲得合理的分配份額,保障國內公共衛生安全。

根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截至2023年10月,全球正進行超過200款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其中已有11款進入第三期階段,包括由牛津大學合作開發的阿斯特捷利康疫苗、美國莫德納(Moderna)疫苗和諾華(Novavax)疫苗等。目前由於疫苗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預計的商用與分配時間尚未確定。台灣除了加入COVAX外,也積極爭取國際藥廠授權代理疫苗,例如台灣東洋公司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疫苗的在台代理權,預計在2024年第一季開始供貨。政府面對疫苗需求與供應的壓力,須制定靈活而有效的策略,以應對未來的疫苗分配與施打需求。

國產疫苗研發與供應挑戰

除了國際疫苗合作外,台灣本土疫苗的研發進展也備受關注。國光、高端、聯亞等國產疫苗企業正加速臨床試驗,預計將在2024年前後完成第二期或三期試驗,以期早日上市。根據食藥署的公告,國產疫苗須經過更嚴格的臨床試驗,包括將第二期臨床試驗人數提升至3,000人,並追蹤一個月,以確保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未來上市時間預估將遠晚於由德國BioNTech開發的疫苗,可能需等待至2025年左右。然而,國產疫苗的最大優勢在於其低溫保存的便利性,較適合台灣的疫苗施打需求。

低溫保存的技術挑戰與高風險群接種策略

德國BioNTech疫苗為mRNA疫苗,需在攝氏-70至-80度的超低溫環境中保存,這對於台灣現有的冷鏈物流與醫療設施來說,是一大挑戰。台灣多家醫學中心具備低溫保存設備,但要在全國範圍內提供高風險族群的疫苗接種,仍面臨嚴格的運輸與儲存條件限制。專家指出,若要在全台普及這款疫苗,必須建置專用冷藏車輛並確保穩定供電,以維持-70度的保存環境,否則疫苗一旦解凍便可能失效。

政府策略與高風險族群接種重點

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台灣可優先針對高風險族群,如醫護人員、因公出國人員和長者,安排在醫學中心進行疫苗接種,利用具備低溫儲存條件的醫療設施,確保疫苗安全與效力。根據衛生專家估算,這類族群的疫苗需求量尚可掌握,但若因公出國、醫護人力需求和長者人數較多,整體需求仍可能超出預期,成為疫苗採購上的變數。政府若未能爭取足夠的BioNTech疫苗,可能影響疫苗施打進度與保護效力。

國產疫苗與疫苗施打時間點展望

目前台灣國產疫苗,包括國光高端和聯亞自行研發的疫苗,仍在臨床試驗階段。由於需進行動物與人體多次測試,預計最早在2024年中旬有望獲得正式授權上市。相比之下,BioNTech疫苗若能在第一季度大量供貨,將大幅縮短疫苗施打的時間。本地專家分析,國產疫苗的研發進度較BioNTech遲,若疫苗供貨時間拖延,台灣仍須依賴國際疫苗合作與代理,靈活調整疫苗策略,以因應變化的疫情與供應情勢。

未來疫苗政策布局與全球疫情動態

以當前全球疫情狀況來看,歐洲多國疫情升溫,單周新增確診超過百萬例,德國和法國等國已宣布部分地區再度實施封城措施,反映出疫苗普及仍面臨挑戰。根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分析,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且多個國家每日新增病例仍維持在高水平。台灣需要提前規劃疫苗的國內分配與施打策略,並持續監測國際疫情動態,以提早因應可能的反覆波動。

結語與展望

隨著疫苗研發與全球合作同步推進,台灣的疫苗政策亦在逐步調整與優化。未來能否順利引進國際疫苗,並有效配合國產疫苗的上市,將是台灣公共衛生體系的關鍵所在。在全球疫情仍在激烈交鋒的戰場上,台灣的疫苗布局策略須靈活因應,才能在未來的公共衛生戰役中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