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治療引發的皮膚副作用與護理策略深入解析

2025-08-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標靶治療引發的皮膚副作用與護理策略深入解析

隨著癌症治療逐步邁入個人化與精準醫療時代,標靶藥物在多種癌症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除了治療效果外,標靶藥物引起的皮膚副作用也日益受到醫界與病患的關注。了解這些副作用的形成機轉與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於提升癌友的生活品質極為關鍵。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標靶藥物與皮膚的關聯性,以及如何透過專業護理與日常保養降低副作用的困擾。

標靶藥物造成的皮膚副作用與相關機轉

近年來,醫學證實,並非所有標靶藥物都會導致皮膚副作用,但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為例,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包括丘疹、膿疱、甲溝炎以及皮膚乾癢等。這些副作用多在用藥後約一到兩週出現,且隨著用藥時間延長,可能會演變為更加嚴重的皮膚濕疹或結痂。

標靶藥物主要作用於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而這些藥物在攻擊腫瘤的同時,也可能損傷正常細胞,特別是與表皮生長相關的細胞。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主要在皮膚、消化道黏膜等處豐富存在,因此,影響這些受體的藥物就可能引發皮膚相關的副作用。

副作用的時間與表現形式

通常在服用標靶藥物的後一兩週內,皮膚癢、丘疹及膿疱的出現較為常見。兩個月左右,則可能出現甲溝炎、皮膚乾裂或泛紅的狀況。部分研究同時指出,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與藥物的濃度或療效並不一定存在直接的相關性,需依照臨床醫師的判斷調整用藥策略。

正確照護與副作用的管理策略

標靶藥物在引發皮膚不適時,日常護理及防護措施成為減輕副作用的重要因素。醫學專家建議,預防為先,從用藥前的皮膚保養做起,並注意避免暴露於紫外線下,防止紫外線誘發或加重皮膚炎症。

防曬措施的實務建議

在使用標靶藥物期間,建議選擇SPF30以上、PA+++或PPD值達8以上的防曬產品。避免含香料和潤色成分,選用溫和的物理性防曬乳液更合適。此外,即使在室內或陰天,也應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因紫外線能穿透玻璃,照射到室內環境,影響肌膚健康。除了使用防曬乳外,亦可用遮陽傘、寬邊帽或口罩來進一步提升肌膚防護能力。

勤於保濕,緩解肌膚乾燥

藥物引起的皮膚乾裂和龜裂,是常見且困擾患者的重要副作用。專家建議,從第一天用藥起,即每日持續使用高效保濕產品,如凡士林或具有良好保濕效果的乳液。在洗澡後的10分鐘內,是進行深層保濕的最佳時機,因肌膚此時最為柔軟,能充分吸收護膚品的滋潤成分。專家提醒,避免等到皮膚出現紅疹或裂紋時才行動,事前的預防尤為重要。

在日常清潔中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標靶藥物患者在清潔方面應特別留意,避免用熱水或過於刺激的洗浴產品洗澡。推薦用溫水及溫和的洗面乳潔淨臉部,洗頭則選用無刺激性洗髮精,並盡量以指腹輕柔按摩,不宜過度揉搓頭皮,以免加重炎症。洗完後應迅速擦乾並塗抹保濕乳液,避免水分散失,保持皮膚的濕潤和完整。

飲食調整與中醫補充的理論

中醫學強調“養陰潤燥”,認為飲食調理能有效協助身體抵抗藥物副作用。建議增加白木耳、百合、蓮藕、海帶、芝麻和山藥等有助於提升肌膚保水度的食材。此外,適量食用溫熱的甘蔗汁,可以滋潤口腔黏膜,但須注意糖分攝取過量可能引發體內濕熱或發炎反應。醫師提醒,避免辛辣、燥熱或過於寒冷的食物,例如燒酒雞、火鍋、冰品及芒果、西瓜等,以免加重皮膚或腸胃的不適。

專家提醒與未來展望

據台大醫院皮膚科專家指出,預防皮膚副作用的關鍵在於提前做好肌膚護理措施。研究顯示,在副作用發生前適度服用抗生素如四環黴素、Doxycycline或Minocycline,有助於降低皮膚炎症的嚴重程度,但並非百分之百的預防。更重要的是,患者應該主動向醫師反映不適,並進行個案化治療方案的調整。未來,隨著新一代藥物的研發,標靶治療的安全性有望進一步提升,使癌症患者在追求療效的同時,也能享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專欄医師指出,標靶藥物引起的皮膚反應,雖是治療過程中的常見挑戰,但只要做好正確的護理與防護,副作用並非不可克服的絆腳石。持續關注研究進展與個案經驗分享,才能為癌友帶來更全面、更貼心的照顧。此外,醫療團隊的協作與病患的積極配合,將是改善副作用、延續治療成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