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體是什麼以及接種疫苗後如何產生
抗體是一種由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的特殊蛋白質,屬於記憶型的淋巴細胞。人體免疫系統會根據不同威脅,分泌包括IgA、IgD、IgE、IgG與IgM在內的五大類抗體。當病毒或細菌入侵時,免疫系統會啟動,製造出對抗病原體的專屬蛋白,這些蛋白即為抗體。
疫苗的基本原理是誘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使淋巴細胞在接觸經過處理或減毒處理的病毒或細菌時,建立記憶型淋巴細胞,也就是抗體。未來遭遇真實病原體時,身體能迅速產生這些抗體,從而達到快速並有效的免疫保護。
中和抗體的作用與重要性
雖然抗體能幫助身體抵抗各類病原體,但並非所有抗體都具有相同的防護能力。能有效阻止病毒侵入體細胞的抗體,稱為中和抗體。它們在病毒攻擊下,能直接點阻病毒與細胞結合的部位,防止病毒破壞宿主細胞。
對於新冠肺炎病毒而言,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BD)是關鍵的攻擊點。能夠結合並中和RBD的抗體,稱為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具有阻斷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效果。因此,疫苗若能刺激身體產生高效的中和抗體,就能提供更有效的防護作用。
疫苗產生的抗體種類與保護效能
人體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產生多種類型的抗體,但真正具有中和能力的多為高效價的中和抗體。疫苗的效價,即抗體的中和能力,通常可以透過血清稀釋反應來評估。先將血清稀釋後,與病毒共同置於細胞實驗中,如果血清仍能阻止病毒感染細胞,代表產生的中和抗體具有較高的效價。
國際上,專家們根據血清的中和抗體效價,制定了一些標準單位。例如,一般疫苗的國際標準單位約為:
- 莫德納疫苗:約1800個標準單位
- 輝瑞疫苗:約1800個標準單位
- AZ疫苗:約500個標準單位
- 高端疫苗:約接近500個標準單位
- 聯亞疫苗:約100個標準單位
這些數據反映出不同疫苗的設計與效果,但並不完全代表保護力的差異。即使血清中和抗體較低的疫苗,在臨床實驗中仍能大幅降低重症風險。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新興疫苗,例如奈米技術與調整佐劑的次蛋白疫苗,也能產生較高的中和抗體,且效果媲美mRNA疫苗。
中和抗體高低與疫苗保護力之間的關聯
中和抗體的效價是衡量疫苗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血清中抗體的稀釋倍數越高,代表其中和病毒的能力越強。實驗數據顯示,接種不同疫苗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在保護效率上會有所差異。舉例來說,在面對變異病毒株如英國和印度變種時,部分疫苗的防護率會有所降低,例如:
· 輝瑞疫苗在面對變種病毒時,其保護力由92%下降到79%;
· AZ疫苗則從66%降至60%。
目前尚無研究證明過高的中和抗體對人體有害,人體產生抗體具有生物學的上限,不會因為抗體濃度過高而引起傷害。雖然現階段疫苗的研究數據仍在持續收集,但整體來說,提升抗體效價確實能增強疫苗的防護效果。
新冠康復者是否都會產生中和抗體
施信如教授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者的體內皆會開始產生中和抗體,但不同患者之間抗體數量會有所差異。輕症或重症患者的抗體產生狀況也不同,即使康復,醫學實務也建議仍應接種疫苗。
疫苗能幫助提升以及穩定對變種病毒的防護能力,也有助於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後遺症,增強個人與群體的整體免疫防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