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腕持續疼痛有時來自舟月韌帶損傷後的退化性變化。本文以臨床案例為起點,說明典型症狀、影像檢查重點、保守及手術治療選擇與復健考量,並提示何時應儘速就醫以維持日常功能。
案例說明
一名高齡長者在騎乘過程跌倒以手撐地後,手腕出現長期隱痛。最初症狀不劇烈,未即時就醫,數年後疼痛與活動受限逐漸加重,影響拿杯、轉門把等日常動作,經醫療評估後發現為舟月韌帶損傷併發舟狀骨與橈骨間退化變化,後續接受手術與復健後症狀改善並恢復部分功能。
何謂舟月韌帶損傷與SLAC
舟月韌帶損傷是腕部常見的韌帶受傷之一,若未能恢復或導致腕骨排列改變,關節負荷會不均衡,引起軟骨磨損與退化性關節炎,此類進展性變化在臨床上常稱為SLAC,即隨著時間出現的腕部退化性改變。
常見症狀
- 手腕隱痛或活動時加劇,尤其用力或負重時明顯。
- 握力下降,拿取日常物品感到吃力。
- 手腕腫脹或僵硬,活動範圍受限。
- 嚴重時基礎生活動作如轉龍頭或開門把會受影響。
診斷與影像檢查
臨床檢查會評估疼痛位置、關節穩定度與功能限制。影像檢查是常用工具,包含X光以檢視骨骼排列與關節空間變化,必要時以核磁共振影像(MRI)進一步評估韌帶與軟組織的損傷情形,協助判斷病程階段與治療規劃。
治療選項與臨床考量
治療分為保守處理與手術治療兩大類。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止痛、護具支撐與物理復健,適用於早期或症狀可控制的患者。若保守治療無效或病程進入中後期,外科介入可能是選項之一,常見的手術策略有部分腕骨融合或更全面的融合術,目的是減少疼痛並改善功能。對於特定病例,舟狀骨切除合併部分腕骨融合可作為恢復穩定性與止痛的方式,術中常以內固定器具協助骨骼對位與癒合,術後配套的復健對功能恢復亦相當重要。
何時應該就醫
若手腕出現持續疼痛、腫脹、明顯握力衰退或活動受限,建議及早就醫評估,尤其曾有外傷病史或症狀逐漸加重者。及時的臨床評估與影像檢查有助於釐清是否為韌帶損傷或退化性改變,並協助醫療團隊擬定個別化的治療與復健計畫。
在臨床實務中,選擇治療方式會依照患者年齡、活動需求、病程階段與影像所見等多項因素綜合評估。無論採取保守或手術途徑,術後的功能訓練與復健是重建日常活動能力的重要環節。對有慢性手腕疼痛的讀者而言,理解可能的病因與可及的治療選項,有助於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最合適的處置方式,並在需要時儘早接受檢查與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
重點回顧
舟月韌帶損傷可能引發逐步的腕部退化性關節炎,本文說明症狀、X光與MRI在診斷的角色,以及從保守治療到部分或全腕融合等手術選項與復健要點,並提醒及早就醫以保留功能與減少生活不便。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