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提升失智症預防與病人安全意識,彰化社區舉辦系列宣導活動,說明失智症基本概念、風險因子與可行的生活型態調整,並介紹社區與醫療資源,協助家庭早期識別與介入。
活動現場重點
當地醫療與社福單位在醫院大廳舉辦「守護記憶 友善同行」推廣活動,吸引長者與家庭參與。活動整合講座、互動體驗與社區服務攤位,強調預防、早期識別與社區支援的整體性做法。
主辦單位並安排專題演講與實務服務,讓民眾了解如何透過日常生活調整減少失智風險,並示範可利用的社區資源與協助管道。
講座內容帶出的關鍵觀念
講座說明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腦部功能變化所致,常見影響包括記憶力、語言表達與執行功能等。演講中提到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腦力訓練等生活措施是降低風險的可行方向,但無法保證完全避免發生。
社區服務與實務安排
現場設置健康評估與識別站、社區照護中心介紹,以及警方協助的指紋建檔等實務服務,目的在建立預防與保護機制,讓家庭在需要時能快速取得支援。個案管理師與社工人員說明如何串接現有資源與後續追蹤。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與何時就醫
高齡者為主要好發族群,若出現持續性記憶衰退、日常功能退化或行為改變,建議盡早向合格醫療機構諮詢,進行完整評估與必要檢查。衛生部門相關調查指出我國65歲以上失智人口逐年增加,面對高齡化社會需重視早期識別。
可採取的生活型態調整
維持規律的有氧與肌力活動、保持社交互動、攝取多元且均衡的飲食,以及持續的認知刺激訓練,都是常被建議的日常做法。這些措施可作為風險管理的一環,但無法替代專業評估與醫療建議。
社區如何扮演支持角色
打造友善社區包括提升民眾的疾病認知、提供方便的篩檢與轉介通路,以及建立家庭照護支持網絡。跨機構合作能強化長期照護體系,讓長者及其家屬在面對健康變化時獲得及時協助。
整體活動透過知識傳遞與實務服務的結合,提升參與者對失智症的理解,並示範如何在社區層級建立預防與支援機制。面對逐步增加的高齡人口,社區與醫療之間的協調與資源整合將是持續的工作方向。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社區推廣失智症預防的主要做法與資源配置,強調生活型態調整與跨機構合作的重要性,並提醒早期識別與專業評估的必要性以降低照護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