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個歐洲國家因為AZ新冠疫苗可能引發血栓的不良反應,宣布暫停接種或調整施打年齡,這引發台灣民眾對於即將開始的AZ疫苗接種進度的關切。國內學術專家指出,雖然出現血栓個案,但整體發生率並未高於背景值,民眾無需過度恐慌,醫療單位也持續密切監測與調查相關副作用的資料。
歐洲多國暫緩AZ疫苗,血栓事件引發關注
歐洲多國近期傳出AZ疫苗接種後的血栓相關案例,包括奧地利一位49歲婦女因肺栓塞死亡,丹麥則宣布暫停AZ疫苗施打兩週。冰島、挪威、泰國和愛爾蘭等地也跟進調整接種策略,英國疫苗管理局仍表示,該疫苗的安全性大致上仍符合標準,建議民眾依照醫療專業建議進行疫苗接種。
血栓發病率分析與背景值比較
血栓是由血液凝固功能異常形成血塊,可能引發深層靜脈血栓或肺栓塞,嚴重時甚至致命。根據專家指出,台灣地區肺栓塞的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1.59例,遠低於歐美國家通常約為每千人1~2例。而歐盟接報的血栓事件比例約為百萬分之6,遠低於背景值,顯示疫苗相關血栓風險並不高於普通水平。
專家呼籲民眾理解背景值與疫苗安全
英國疫苗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哈登(Anthony Harnden)指出,疫苗施打後的血栓發生率與日常生活中自然發生的比例相似,民眾大可不必過度擔心。台灣疾病管制署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表示,雖然目前尚未有明確證據證明AZ疫苗會增加血栓風險,但疫苗的安全性持續獲得多國證實,相關單位將持續追蹤與監測,保障民眾健康。
台灣疫苗施打進度受影響的可能性
台灣自3月7日開始引進第一批AZ疫苗,並預計近期進行醫護人員的優先接種。然而,由於歐洲多國暫停施打,部分民眾擔憂台灣接種安排是否會因此延後。專家指出,台灣現階段的疫苗審查與施打計劃將根據國內外最新醫學資料調整,但目前未有官方公告明確延後資訊。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經過嚴格審查,民眾仍可依照醫療建議按步就班進行接種。
AZ疫苗的副作用與安全性分析
根據過去臨床試驗,AZ疫苗第一劑提供約71%的保護率,若將第二劑間隔延長至12週以上,防護效力甚至可以提升至81%。常見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疲勞、肌肉痛及發燒等,且多數副作用為輕微且暫時性。專家表示,AZ疫苗在65歲及以上人群的保護力較低,但與其他疫苗相比,整體副作用反應並不高,且在全球範圍內已證實其安全性符合標準。
血栓相關的風險與公共衛生考量
血栓的發生可能由凝血功能異常引起,較嚴重者會成為肺栓塞或深層靜脈血栓。一些專家強調,接種疫苗帶來的血栓風險與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有關,且在多項研究中證實,疫苗能有效降低因感染病毒而引發的血栓風險。疾病專家提醒,民眾不應因少數個案而否定疫苗的整體安全性,應全面理性看待。
國際官方對AZ疫苗血栓風險的立場
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正進行血栓個案調查,目前尚未將血栓列為AZ疫苗的正式副作用。EMA表示,疫苗的整體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並建議各國依照國內情況調整疫苗施打策略。英國、加拿大等多國也持續進行風險評估,確保疫苗使用的透明與安全,以維護公共衛生利益。
未來展望與疫情防疫策略
隨著國際疫苗監管機構持續公布最新數據,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也將根據國內外科學證據,調整疫苗施打策略與公共衛生措施。他們強調,疫苗是控制疫情傳播的重要工具,民眾的接種配合將直接影響國內疫情的控制進度。未來,除了疫苗施打外,加強個人防護與持續監測副作用將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