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篩檢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查的重要性

2025-09-1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新生兒篩檢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查的重要性

本文說明新生兒篩檢在發現先天性與遺傳性疾病的角色,聚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與龐貝氏症等加選項目的篩檢時機、檢查方式與政策現況,協助父母理解選擇與就醫契機。

臺灣新生兒死亡率與先天性疾病議題

近年臺灣新生兒死亡率仍高於鄰近國家,官方統計顯示二○二四年新生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新生兒約三點八人,每年逾六百位嬰兒死亡,其中文獻與統計亦指出逾百例與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相關。許多對神經或肌肉造成損害的遺傳疾病在出生時可能無明顯症狀,因而靠篩檢才能及早發現。

新生兒篩檢的檢查時機與程序

通常在寶寶出生滿四十八小時或餵奶滿二十四小時後,醫療院所可採集足跟血做新生兒篩檢。採血為微量血斑檢體,能篩查多項代謝與先天性疾病。自二○一九年起,公費擴大篩檢項目,目前已有約二十一項疾病列入公費補助,公費項目的篩檢率接近九十九點六趴。

哪些疾病屬於加選項目

部分影響神經或肌肉、致死率較高的遺傳疾病仍為加選項目,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及龐貝氏症等。這類疾病若未及時偵測與介入,可能在出生後不久出現重度症狀或導致早期死亡。因症狀出現前檢出困難,加選項目提供額外的早期把關機會。

何時考慮加選篩檢與費用因素

臨床醫師指出,部分疾病的發病時間比過去認知更早,甚至在兩個月內即出現症狀,因此在出生四十八小時內完成篩檢並在必要時追蹤,對於後續介入具有關鍵意義。部分家長因保險或對項目認知不足而延後加選,而加選項目費用並非嚴重負擔,例如十一項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加選篩檢約新台幣二千元左右。

治療選項與健保給付現況

部分被列為加選項目的遺傳疾病已有可用治療與健保給付的藥物,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已有一次性基因治療、口服藥物與脊髓腔內注射等不同治療途徑,龐貝氏症的酵素替代療法亦已納入給付。臨床觀察顯示,及早確認診斷並開始醫療介入通常較於出現臨床症狀後才治療,能在某些情況下改善臨床走向,但個別療效與預後仍受多種因素影響。

家長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

面對新生兒篩檢的決策,建議父母在產前或產後與接生醫療團隊或新生兒專科討論篩檢範圍、可能的追蹤流程與保險疑慮。若篩檢結果需進一步檢驗或轉介,醫療團隊可說明可行的追蹤步驟與可能的治療選項,以便在症狀出現前有更完整的準備。

政策擴大與臨床治療選項的進展,讓部分過去被視為致命的遺傳疾病出現更多處置可能,但篩檢的效益依賴及時檢出與後續的醫療決策。對於新生兒篩檢的選擇,知情決定與與醫療專業的充分溝通仍是父母最重要的準備。

重點回顧

新生兒篩檢可在出生後早期發現多種先天性與遺傳性疾病,對於SMA與龐貝氏症等高風險項目,及早檢出與追蹤提高介入時機,但療效與預後受個別因素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