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管署通報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指出伊科病毒11型在新生兒中致病風險上升。本文整理臨床表現、監測數據與居家防護建議,協助家長辨識危險訊號與就醫時機。
疫情現況與個案重點
衛生主管機關近期通報一例出生僅七天的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檢驗結果為伊科病毒11型。該名男嬰於急診發現低體溫與臉色蒼白,檢查顯示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經轉入加護病房後仍出現休克與心臟衰竭。
監測資料顯示門急診就診人次近期有上升趨勢,多個縣市就診率接近流行閾值。當前累計通報數中,重症與死亡個案中以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占多數,當局呼籲提高警覺並加強防護。
高風險族群與臨床表現
五歲以下幼童,尤其是新生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新生兒感染時臨床表現可能不同於大兒童,常見或需注意的變化包括:
- 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下降、吃奶量減少
- 黃疸或肝功能異常、血小板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實驗室異常
- 病程可能進展迅速,嚴重時恐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或多重器官衰竭
若家長或照護者發現孩子有異常情形,建議留意病程變化並與醫療機構聯繫以獲取專業評估。
防護重點與就醫時機
在群聚活動增加的時期,家庭與托育環境的基本防護更為重要。主管機關建議落實手部衛生,特別在進食前、接觸嬰兒前、擤鼻涕後、如廁後及就醫前後等時機。
- 若家中有新生兒,應儘量減少訪客並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
- 日常注意呼吸道及手部衛生,托育與產後護理場所應加強清潔與監測症狀
出現下列警訊時應儘速尋求醫療評估:嗜睡或意識改變、手腳無力或麻痺、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過快等。醫療專業人員會依檢查結果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置或轉診至具備加護能力的院所。
持續觀察與風險溝通
目前疫情呈現緩升趨勢,隨著群聚活動增加,疫調與臨床通報仍為掌握趨勢的依據。家長與照護者宜保持警覺並關注官方發布的防疫與就醫建議,對於嬰幼兒的任何異常狀況應優先以專業醫療評估為主。
醫療資訊的判讀與治療決策需由具資格的醫療團隊執行,本文旨在提供教育性資訊,協助讀者理解常見風險與防護要點。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疾管署通報的新生兒腸病毒重症要點,說明伊科病毒11型的臨床警訊、常見檢查與居家防護建議,協助家長辨識就醫時機,但診斷及治療仍需專業評估與持續監測疫情趨勢。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