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福部通報資料顯示病人安全通報案件以藥物事件、跌倒與管路問題為主,本文整理通報型態、可能成因與醫療機構常見的預防方向,供關注病人安全的讀者了解制度運作與風險管理要點。
通報數據與主要類型
衛福部統計指出,近期通報案件數量顯著,其中藥物事件占比例最高,接著為跌倒與管路相關事件。通報案件涉及病人人數與造成傷害的情形,反映醫療照護流程與病人個別風險的交互影響。
詳細類別上,藥物事件多與給藥流程或人員作業有關;跌倒與管路事件則較常牽涉到病人生理或行為因素。這些通報有助於醫療團隊識別高風險環節並檢視流程改進方向。
藥物事件預防重點
醫療機構普遍將藥物事件視為可透過流程與多重把關降低風險的項目。常見的前端把關包含醫師處方檢核、藥師調配審核及護理人員給藥前核對。
- 人員與流程因素是通報主因之一,可透過標準化處方與雙人核對等措施降低錯誤發生的可能。
- 藥師與護理人員在給藥前發現問題的比率高,部分醫院也採用體重或劑量警示以提示不合理處方。
- 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與教育訓練,能提升團隊在處方與發藥各階段的敏感度。
跌倒與管路事件的防護策略
跌倒事件因牽涉病人體能、藥物影響與環境因素,往往難以完全避免。醫療機構會針對高風險病人進行風險評估並加強衛教與監護。
針對管路事件,常見問題包括滑脫、自拔或接錯等,預防作為包含適切固定、巡檢與病人家屬的合作提醒。環境設計、照明改善與扶手等硬體調整,也是減少傷害的輔助措施。
病安通報系統與母嬰兒照護推動
台灣建立病人安全通報系統以來,逐步朝自願外部通報與資料分享方向發展,參與機構與通報案數持續增加。通報資料提供醫療機構檢討流程與風險管理的重要依據。
在產兒與兒童照護層面,當局也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高危妊娠轉診與新生兒外接服務等區域資源整合方案,並設置專責幼兒醫師提供未滿三歲幼兒的初級照護與健康管理,擴大基層照護能量。
醫療團隊與家屬的協同角色
多數病安事件的預防需要醫療團隊、病人與家屬共同參與。醫療人員應持續落實風險評估、加強溝通並善用可用的警示或輔助機制;病人與家屬則可透過了解風險指標與配合照護指示,協助降低不良事件發生。
透過通報與資料分析,醫療機構得以更有系統地識別高風險環節並調整防護措施,強化病人安全通報的實務價值仍需長期的團隊協作與制度支援。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病人安全通報的主要類型與成因,說明藥物、跌倒與管路事件的預防要點,並指出制度與跨團隊合作為持續改善的關鍵,但實務上仍面臨人員與環境因素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