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福部公布2025年第一季通報資料,顯示藥物事件與跌倒為病人安全主要類別。本文整理通報數據、常見傷害分布與醫療機構的監測與預防作法,說明面臨的限制與應注意的就醫契機,協助讀者理解風險與跨方合作重點。
衛福部通報概況
官方統計顯示,2025年第一季(1月1日至3月31日)透過機構通報之病人安全事件合計20,304件,另有個人通報34件。分類上藥物事件為多,報告列出藥物事件8,065件,跌倒事件4,487件,管路相關事件2,368件。
在事件發生後受影響對象涉及病人的通報共有19,982件,報告中列出傷害事件5,621件,佔通報的比例約28.1%;其中456件被評估為對病人健康造成重度以上影響。第一季通報的死亡案件共158件,但其中多數為不預期心跳停止情形,經辨識後與病人安全直接相關之死亡事件計13件。
主要類別與傷害程度
就類別分布而言,藥物事件與跌倒事件為通報主流。藥物事件雖佔比高,但多數在給藥或處方審核階段即被偵測並更正,因此未必造成實質傷害;相對地,跌倒事件雖然在整體比例次之,但因難以完全預測,常伴隨較直接的身體傷害。
通報數據也顯示傷害層級分散,絕大多數事件不致重度傷害,但仍有少數案件達到重度或致死之影響,提示持續監測與多面向防範的重要性。
醫療機構觀察與防範作為
醫院端表示,藥物相關通報多發生於處方或給藥流程,院內藥師及資訊系統的審核機制能在多數情況下及早發現錯誤,減少對病人的直接影響。這類事件的處理流程通常包含處方確認、計量檢核及交叉審查。
對於跌倒風險,臨床上常見情境包括病人入院後因病情或藥物改變造成行動或意識改變,以及在不熟悉環境中夜間起身導致滑倒。院方會嘗試辨識高風險病人並提供衛教,並在環境上增設扶手等輔助設施以降低危害。
科技與跨團隊合作的角色
醫療機構亦提及科技輔助與跨職能團隊的監測可以減少延誤發現的情況,例如透過即時通報系統或感測裝置來提示異常,但這些技術在實務運用上仍面臨準確性與資源配置的限制,因此需與臨床判斷及家屬合作並行。
何時應與醫療團隊溝通
面對可能導致傷害的情況,若病人出現跌倒、服藥後明顯不適或其他異常反應,應即時向醫療團隊回報;對於無法自行評估的症狀變化或擔憂,也建議主動諮詢照護團隊以討論風險管理。此類建議以促進資訊流通與共同決策為主,非替代臨床診斷或治療方案。
從官方通報與醫院經驗觀察,藥物事件與跌倒各有其防範重點與困難,短期內需依賴制度化流程、團隊溝通與環境改善,長期則仰賴持續監控與跨專業協作。讀者可將此類資訊視為了解病人安全現況與醫療機構防護措施的參考,遇到具體健康疑慮仍建議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
重點回顧
本文以2025年第一季通報資料指出藥物事件與跌倒為主要病人安全風險,整理通報類型、常見傷害與醫療機構採取的監測與防範重點;提醒預防成效受人員行為與環境限制,仍需跨方協作與持續監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