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為化療常見的神經系統副作用,本文說明症狀、風險族群、傳統處置與近年作為替代選項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rTMS 相關說明,協助讀者理解就醫時機與注意事項。
CIPN 是什麼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指化療藥物對周邊神經造成的功能異常,臨床上常出現感覺異常或疼痛。臨床觀察顯示約有三到四成接受化療的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周邊神經症狀,但症狀呈現與復原速度因人而異。
常見症狀與對生活的影響
CIPN 的症狀包括手腳麻木、針刺感、灼熱或寒冷感,嚴重者可能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干擾日常活動與睡眠。症狀出現的時程可在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持續,部分患者會逐步改善,少數人可能長期受影響。
檢查與傳統處置
臨床評估通常以病史、神經學檢查為主,必要時結合神經傳導檢查以了解神經損害程度。過去常見的處理包括口服藥物與電刺激治療,對部分病人能緩解症狀,但亦有療效有限或因副作用而難以長期使用的情形。
rTMS 作為新的治療選項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為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技術,透過電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期望影響與疼痛相關的神經迴路。臨床應用上,某些病人接受連續數日的療程後報告疼痛下降的案例;個案中曾記錄疼痛分數由 78 分下降到 20 分,但此為個別觀察,不能代表普遍療效。
rTMS 治療過程不需麻醉,每次施作時間約 5 至 30 分鐘,常見規劃為一至二週內完成五到十次療程。施作前需評估是否有心律調節器、頸部以上金屬植入或癲癇病史等禁忌,並由專業醫師判斷適合性與治療強度。
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與注意事項
若化療後出現持續性麻木、灼熱、針刺感或影響行走平衡,且經初步處理後症狀未改善,建議儘早尋求專業神經或復健團隊評估。討論時可與醫師一同評估症狀嚴重度、可能的治療選項、潛在禁忌與副作用,以選擇最適合的照護路徑。
面對CIPN,醫療團隊的目標是評估症狀、減少生活功能受損與提升生活品質。新興技術如 rTMS 提供另一種可評估的選項,但適用性與長期效果需由臨床評估支持,且應在有經驗的醫療團隊監測下進行。
重點回顧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導致感覺異常與疼痛,rTMS 為非侵入性選項之一,可在專業評估下考量使用,但療效與適應症需個別判斷並注意禁忌與潛在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