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3名婦人誤食疑似南非葉的野菜後出現頭暈與意識改變,檢驗確認為大花曼陀羅中毒。本文說明可能症狀、辨識要點、臨床處置與何時就醫,並提供野外採集的安全提醒與預防要點。
事件概要與檢驗結果
地方衛生單位表示,台東卑南鄉近期發生三名婦人於外出踏青時誤摘並生食野菜後出現不適,經檢驗確認植物為有毒物種大花曼陀羅,並非原本以為的南非葉。受影響者出現頭暈、意識模糊等症狀,經送醫後已陸續出院。檢體的農藥檢驗未見陽性反應。
常見症狀與可能機轉
誤食大花曼陀羅可引發以抗膽鹼活性為主的中毒症狀,臨床上可能見到口乾、心悸、頭暈、精神異常(如幻覺或興奮)、嗜睡或肌肉無力等表現。大量攝取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功能,臨床重症時會出現意識不清甚至抽搐的風險。
抗乙醯膽鹼相關表現
醫師指出,這類中毒常屬抗乙醯膽鹼作用所致,症狀範圍從輕微不適到較嚴重的神經系統受累不等。臨床評估會依據病人症狀、生命徵象與暴露史進行。
醫療處置與就醫時機
根據臨床毒物中心經驗,對於疑似誤食有毒植物的個案,醫療處置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維持呼吸與循環穩定、症狀控制與必要的觀察。部分報告與臨床團隊指出,目前無普遍適用的特效解毒劑,因此及早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與支持性治療是重要的風險管理措施。
如何辨識野菜與採集安全要點
植物學與農業專家提醒,野外採集時若缺乏確實的辨識能力,容易將有毒植物誤認為可食用種類。大花曼陀羅全株含毒,部分葉片被採下時會有乳汁,這類特徵有助於初步辨識。即便外觀相似,採摘、品嚐或生食非確定安全的野生植物都存在風險。
- 避免未確認的野生植物生食或作為料理材料
- 採集前查詢教學或由具辨識能力者確認種類
- 若誤食出現頭暈、心悸或意識改變,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暴露情形
社區與個人預防建議
地方衛生單位呼籲民眾,台東地區自然生態豐富但同時存在誤食風險,慎重辨識與避免自行採食不明植物是預防中毒的主要原則。對於從事野外活動或採集的人士,建議採取保守態度並優先以可靠來源的食材為主。
本報導以專業審校與新聞觀點整理當地事件與臨床要點,提醒民眾在野外採集時提高警覺,以降低大花曼陀羅中毒等相關風險。
重點回顧
台東案例顯示誤食外觀相似的野菜可能導致大花曼陀羅中毒,本文整理症狀辨識、醫療處置重點與野外採集的預防原則,並提醒此類資訊無法取代個別臨床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