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家研發首株可直接滅癌抗體 預計兩年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2025-08-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科學家研發首株可直接滅癌抗體 預計兩年內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癌症長年位居台灣死亡原因首位,科學研發團隊突破傳統治療瓶頸,成功設計出具有直接殺滅癌細胞能力的抗體,這一創新技術預計在兩年內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為未來癌症治療帶來全新希望。本文將深入解析這項源自台灣的重大科技突破,並探討其對抗癌領域的潛在影響。

台灣研發的抗癌抗體取得國際關注

由中央研究院所主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全球首株能直接攻擊癌細胞的抗體,命名為EpAb2-6。經過動物實驗證實,在癌症轉移的小鼠模型中,約一半接受該抗體治療的小鼠得以痊癒,此一成就被科學界視為攻克癌症的創舉。該抗體針對一種特定的蛋白質——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這種蛋白在多數固態惡性腫瘤中大量表現,實現了攻擊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分子識別。

EpCAM蛋白的角色與抗體設計之路

EpCAM原本在胚胎幹細胞中表現甚多,負責調控基因多能性,維持細胞的分化潛能,隨著身體生長,EpCAM的表現逐漸下降,僅在表皮細胞中有微量存在。然而,在癌症患者身上,EpCAM重新大量出現,成為挑戰癌症治療的重要分子標靶。透過結合先進的抗體工程技術,研究團隊研發出能直接殺死癌細胞的專一性抗體,此一創舉可能改善傳統療法效果不佳的局限。

前瞻人體臨床試驗與未來展望

抗體EpAb2-6的初步動物實驗結果獲得高度肯定,預計未來兩年內將展開人體試驗。若成功,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新性的療法選項,特別是對於傳統抗癌藥物效果不佳或耐藥的患者來說,這或將成為新的治療契機。台灣科學界的突破展現了自主研發的實力,也讓全球期待台灣在癌症治療領域的領先地位持續攀升。

癌症治療的未來趨勢與科技創新

這次台灣研發的抗癌抗體,代表著以分子靶向為核心的治療新趨勢。未來,透過個人化的分子標靶策略,將更精準、更有效地控制癌症,減少副作用,也促進醫學研究向免疫治療和細胞療法的整合。此外,此技術也反映出抗體療法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角色,有望進一步推展至其他類型的腫瘤及相關疾病。

相關科技詞彙與未來研發方向

除了抗體技術外,癌症疫苗、免疫細胞療法、基因定向治療等也持續快速進展,形成一個多元整合的癌症治療平台。台灣科學家自豪之處在於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能在國際舞台展示本土科技實力,並持續推動新藥開發,為全球患者帶來更佳的治療選項。在未來,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支持的研發,將更有效聚焦在癌症的分子生物標記,實現真正的精準醫療。

台灣在癌症治療的突破,不僅彰顯國內科研實力,也提供全球共同抗癌的寶貴經驗。未來,透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或許我們能夠迎來一個癌症不再是絕症的時代。科學與醫療的結合,正逐步改變我們對抗癌的方式,也讓所有患者擁有更多的希望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