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疫情持續升溫,春節景點採取人流管控措施
近期,國內部立桃園醫院爆發多例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讓台灣疫情再度進入警戒階段。雖然今天並未新增本土感染病例,但專家分析指出,根據1月30日的最新確診數,潛伏期推估,必須持續觀察至2月14日,才能較為確定疫情趨勢的穩定。
為應付即將到來的春節連假,交通部觀光局宣布,將在風景區、遊樂園等人潮聚集場所實行遊客總量管制與預警分流措施,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保障遊客安全。
春節長假期間景點將實施遊客總量控管
針對熱門景點與遊樂園的防疫規範,較具封閉式特性的景點,若現場遊客超過承載量的50%,將限制入場;而以社交距離1.5公尺計算,較開放型景點也會執行遊客數量限制措施。此外,主題樂園則根據園區面積與安全距離,採用不同級別的即時預警計劃,確保遊客不逾越安全負荷。
根據實施措施,麗寶樂園約可容納37,500人,六福村約15,000人,九族文化村和劍湖山世界各約15,000人,小人國約10,310人,義大世界則限制在7,500人左右,並在入口處設置人流管控牌示,提醒遊客遵守規範,避免過度擁擠。
延長寒假並推遲開學,是否與疫情擴散有關?
教育部宣布,原定于2月18日開學的中小學寒假,延長至2月22日,並且安排學生可申請防疫照顧假,以協助家長照料12歲以下子女及持身心障礙證明的學生。此舉引發外界議論,擔心疫情可能已有社區擴散跡象,但官方強調延後開學的主要原因,是為確保校園內進行充分的清潔與消毒工作。
教育部官員指出,為了在開學時提供安全衛生的校園環境,學校預計在春節結束後立即展開全面清潔,且春節期間校園開放進出狀況多變,增加了消毒難度,因此延後幾天希望能防範潛在病毒傳播風險。
學校延後開學與疫情有何關聯?專家解讀
陳時中指揮官澄清,若疫情仍持續威脅,學校可能會再延長14天的假期,但目前並無此計劃。他強調,學校延遲開學的主要考量,是為了做好環境清潔與消毒,避免春節假期期間人員流動引發新的疫情傳播點。
此外,教育部表示由於春節長假短暫,校園的消毒工作必須安排在春節假期後的幾天內完成。由於春節期間校園常會開放進出,提前進行全面清潔存在困難,加上延長假期也能將返校人潮分散,減少集中感染風險。
民眾對疫情與開學延後存疑,官方如何回應?
不少家長與民眾擔心延後開學與疫情升溫有關聯,但指揮中心與教育部都否認此說法,並強調漸進式的校園清潔與疫情控制措施,才是考量的焦點。專家提醒,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配合政府規範,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未來出行與學習安排的影響與預防建議
隨著各項措施逐步落實,民眾在春節假期期間,仍需注意避免前往擁擠場所,並配合景點的出入管制。若必須出外,建議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並遵守景點的指引,維持身體健康與公共安全。
此外,家長可以透過申請防疫照顧假來協助照料子女,並且密切關注政府最新的疫情資訊,對於學校何時返校、疫情趨勢及相關規範,持續保持了解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