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公布 政府將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查策略

2025-08-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灣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公布 政府將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查策略

肺癌長期位居台灣癌症死因的首位,其診斷在較多情況下層層延遲,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近期,台灣在肺癌篩檢策略方面迎來了重要進展,衛生主管部門配合相關醫學專界推動「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ung 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的篩查共識,旨在提升早期診斷率,降低肺癌的致命性與疾病負擔。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肺癌篩檢的新策略、適應族群以及相關風險,協助民眾了解何時應積極做篩查,並掌握預防要點。

台灣肺癌篩檢新共識呼應早期診斷需求

肺癌的嚴重狀況與篩查必要性

肺癌在台灣的死亡率已經連續十年蟬聯癌症死因之首。統計顯示,超過六成的肺癌患者在診斷時多已屬於晚期,限制了治療的成效。多數民眾誤以為肺癌主要與吸菸有關,但台灣的最新研究發現,約九成的肺癌女性患者並不吸菸。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查,尤其是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高危險族群,能有效篩出早期肺癌,為疾病控制開拓新可能。

專家提升篩查效能 多方合作推動早期檢測

台灣肺癌學會指出,LDCT是目前科學證據支持的唯一篩查方式。根據台大醫學院教授楊泮池的說法,也有多家醫療單位與國家衛生福利部合作,進行篩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篩查出來的高危險族群中,有2.19%的受檢者被診斷出肺癌,其中94.7%屬於第一期肺癌。早期發現肺癌的比率展示出LDCT在台灣的篩查效能,超越美國及歐洲的相關數據,證實其具備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篩查對象與家庭史的重要性

高危險族群建議列入篩查名單

依據台灣肺癌篩檢共識,建議50至80歲之間、具有抽菸超過30包年的既往史者,以及持續吸菸未超過15年者,應納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篩查範圍。特別是60到75歲的中高齡族群,篩查的經濟成本效益較高。此外,有肺癌家族史者,其肺癌篩查率也較高,根據研究,家庭成員中曾罹患過肺癌的人,其篩查陽性率可達3.3%,明顯高於一般人群的2.6%。這類族群應該定期接受LDCT,進而掌握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

篩查前的風險評估與醫師諮詢

有意接受肺癌篩查民眾,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詳細了解篩查的利與弊。LDCT雖然可以篩查出早期肺癌,降低晚期與死亡率,但同時可能引發誤診、偽陽性或偽陰性結果。此外,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還涉及輻射線暴露與心理壓力等潛在風險。建議高風險族群在篩查前務必與醫療專家討論,提高篩查的準確性與安全性。

國家政策與未來篩查推動方向

政府補助與篩查策略調整

目前,台灣推行四癌篩查,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與口腔癌,皆享有國家資源的支持。而長達十年的肺癌死亡率居冠,促使衛生主管部門考慮將肺癌篩查納入補助範圍。去年,國家衛生署表示正積極評估高風險族群的篩查計畫,預計最快於明年六月正式施行。篩查對象將以抽菸背景高、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族群為主,透過部分經費補助,經濟弱勢族群則提供全額篩查資源,展現國家在預防肺癌方面的用心。

篩檢策略的未來趨勢

衛康署長指出,未來篩查策略將更加精準,為不同癌症類型重新調整篩查頻率與模式。現有四癌篩檢受限於資源重疊與篩查年齡重疊的問題,預計將朝著找出最具醫療需求的高危險族群邁進。有計劃逐步推動以個體化為導向的篩查,結合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改善篩查的範圍與準確度,進一步降低肺癌的公共衛生負擔。

篩查的注意事項與心理準備

檢查的利與弊:做出明智選擇

篩查肺癌並非完全沒有風險。除了誤診及偽陽性外,接受LDCT還可能遭遇額外的輻射曝露,增加未來罹患輻射相關癌症的風險。心理層面,篩查結果的陽性反應亦可能引起恐慌與緊張,但若能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高驗率與低風險的篩查方案,將有助於提早介入、有效治療肺癌。

值得提醒的是,篩查的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族群,並進行持續監測。早期診斷與治療已證明能降低死亡率,正是推動公共衛生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民眾若有符合風險特徵的家庭背景或生活習慣,應積極與醫療專家討論篩查計畫,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