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針對某款新冠疫苗的不良反應事件展開調查,並針對AZ疫苗的安全性發出重要警示。研究指出,雖然疫苗的整體效益遠大於罕見血栓性血管疾病的風險,但仍有少數罕見病例與血小板低下相關的血栓事件可能存在因果關聯。台灣於近期宣布,將於下週正式推出AZ疫苗接種計畫,但特別提醒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應暫時避免接種,以降低罹患血栓的潛在風險。本文將深入解析疫苗的最新風險評估與接種策略,幫助民眾更安心地做出健康決策。主要關鍵詞包括「新冠疫苗」、「AZ疫苗」以及「疫苗接種安全性」。
歐盟調查顯示AZ疫苗可能與少見血栓事件相關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近期對AZ疫苗不良反應進行的調查中,做出了四點主要結論。首先,疫情期間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副作用風險;第二,整體數據顯示疫苗與血栓事件的發生並無顯著相關性;第三,並未發現某特定疫苗批次或製造地點與不良事件存在明確聯繫。然而,第四點警示指出,某些罕見病例中,AZ疫苗有可能引發或加劇血小板低下情況的血栓性血管損傷。此一發現引起多國醫療實務的重視,尤其是對於高危族群的安全管控。完整的安全評估與風險管理措施,成為疫苗推廣的重要參考。相關次要關鍵詞包括「血栓風險」、「血小板 reduced」及「罕見副作用」。
少見血栓事件多在55歲以下女性中出現
據統計,歐盟監測到的血栓病例中,多數發生於55歲以下女性群體,並伴隨血小板低下的症狀。其中,歐盟已報告約17例腦靜脈竇血栓症(CVST)以及少數血栓引發死亡案例。儘管整體數據仍屬於罕見範圍,但加強疫苗接種的安全監測,成為當前的一大重點。由於新冠病毒本身亦具有引發凝血異常的風險,因此公共衛生專家強調,讓疫苗的預防效益能最大化,有必要仔細評估個案風險。相關語意詞匯還包括「血栓罕見副作用」與「疫苗安全評估」。
國內建議暫緩特定族群疫苗接種
針對國內疫苗施打,台灣健康衛生主管單位宣布,將於22日起正式啟動AZ疫苗施打行動,首波對醫療人員提供疫苗。為避免不良血栓事件的發生,衛生主管部門特別針對持續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的女性群體,建議暫緩接種AZ疫苗。專家指出,這類藥物本身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配合疫苗免疫反應可能導致潛在併發症。台灣目前已配送超過4.4萬劑疫苗,並安排相關醫療場所進行疫苗注射。民眾在接種後28天內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四肢腫脹、持續頭痛或視力模糊等血栓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次要關鍵詞亦包含「疫苗預防效果」與「血栓症狀」。
專家提醒服用避孕藥與荷爾蒙治療者需謹慎
疫情專家和衛生局表示,現階段還難以完全排除AZ疫苗與極罕見血栓事件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但在現有資料中,血栓病例確實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特定人口群中。由於女性接受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有時會造成血液凝固變化,該群體更應謹慎考量疫苗的接種安排。此外,國內相關醫療機構已開始逐步建立血栓風險監控體系,提醒民眾在施打前充分諮詢專業醫師,並且留意疫苗接種後可能的血栓症狀。延伸閱讀包括「疫苗安全性建議」與「血栓預警」。
未來疫苗接種策略與安全管理
目前,台灣已將約4.5萬劑AZ疫苗配送到全國57家醫療機構,並逐步展開施打工作。衛福部門亦表示,將在施打前明確告知民眾疫苗潛在的風險,並在疫苗說明書中加入血栓等罕見副作用的警語。專家建議,民眾在接種後14天內如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頭痛、嚴重腹痛、皮膚紫斑或自發性瘀青等疑似血栓徵兆,應立即就醫,確保安全。現行的疫苗施打策略,旨在最大化疫苗的預防效益,同時兼顧風險管理與個人健康保障。相關次要詞彙包括「疫苗風險管理」、「血栓預警」與「安全施打措施」。
本次疫苗安全評估與施打方案的調整,展現公共衛生單位積極監控與動態調整疫苗政策的專業與責任。專欄指出,未來疫苗的安全監測與個人風險管控,將持續成為推廣的重要議題,而民眾的知情權與醫療合作,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