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導整理臨床觀察與社會案例,說明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常見徵兆、風險族群、家庭互動與生活型態調整,以及何時應尋求學校或醫療專業協助,提供家長實務參考並提醒避免以單一斷網方式處理以免加劇親子衝突。
事件概述與臨床觀察
最近發生的個案顯示,青少年為了嘗試新型線上遊戲或互動裝置,可能午夜外出或延長遊戲時間,造成家庭擔憂並引起注意。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臨床觀察指出,暑假或寒假後,因為遊戲或線上活動的介入,青少年出現求診或被家長通報的情形較為明顯。
醫師提醒,若孩子停止上網就出現明顯不安、煩躁或失眠,應以關注症狀為主,並評估是否出現影響學習與日常功能的情況。
網路成癮的常見徵兆
- 無法控制使用時間,雖想停止卻反覆失敗
- 因為上網影響學習、睡眠或家庭生活,功能受損
- 脫離網路後出現焦慮、不安或失眠等負向情緒反應
- 隱瞞使用行為或與家長產生頻繁衝突
影響因素與高風險族群
網路成癮的形成通常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遊戲設計的刺激性、閒暇時間安排不足、親子互動減少以及青少年發展期的情緒與認同需求。無論學業成績高低的學生都可能受影響,臨床上並非只侷限於特定族群。
家庭因應與親子互動策略
面對疑似網路成癮,單純以斷網或沒收手機作為唯一手段,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對立。臨床與輔導建議可採取下列做法以改善親子互動與日常節律:
- 與孩子共同討論使用科技的規範與時間表,強調雙向溝通
- 重新分配日常活動時間,增加共同參與的實體活動如桌遊或戶外活動
- 關注睡眠與學習狀況,協助建立規律作息而非單純強制取締
- 當衝突升高時,尋求學校輔導或家庭諮商的協助,避免親子關係持續惡化
何時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若孩子的上網行為已經明顯影響學校表現、人際互動或身心健康,或出現戒斷般的焦慮與睡眠問題,建議由學校輔導人員先行評估,再視情況尋求精神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專業評估與協助。專業評估可以協助判斷成癮程度、共病情況與合適的介入方案。
媒體報導與臨床個案提醒家長,面對網路成癮應以關懷與介入並行,透過建立規律生活、增進親子互動與必要時尋求專業支持,降低長期功能受損的風險。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青少年網路成癮的主要徵兆、風險因子與家庭因應策略,強調以親子溝通與生活型態調整為主,必要時結合學校與醫療專業協助,並提醒單一斷網措施可能引發關係緊張與持續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